简介
驴肉火烧是北方地区非常普遍的民间食品,源自保定和河间,在冀中平原广为传播,将烹调好的驴肉搭配老汤,夹入香酥的火烧之中。保定作为河北省的饮食文化重镇和冀菜的发源地,驴肉火烧经过持续的发展和宣传,声名远扬,传遍全国各地。在华北地区,驴肉火烧的摊点遍布大街小巷,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百姓的日常饮食。河北河间地区也存在相仿的食品,但制作方法和风味差异显著,最明显的区分点在于保定的驴肉火烧呈现圆形,而河间的驴肉火烧则为长方形形态,据史籍所载,驴肉火烧的起源可追溯至明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源自河北保定,如今已散布于燕赵区域。
这是河间的驴肉火烧,火烧呈细长形状,火烧质地较为单薄,驴肉的肉块色泽更为鲜明,是经过酱料烹制的,汁水完全不残留。
根据图示,可以清楚看出二者存在差异,保定的火烧呈现圆形,河间的火烧则为长方形。
区别
驴肉与火烧的差异十分显著,这构成了两者最核心的不同,也是两者本质上的区别所在。具体而言,首先,从食材选用的角度分析,保定地区选用的是太行驴,而河间地区则选用渤海驴,普遍认为太行驴的肉质更佳,口感更胜一筹;其次,从烹饪方法来看,保定的驴肉采用卤制工艺,河间的驴肉则采用酱制手法,这一烹饪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种驴肉在风味上的明显区别。
保定的驴肉火烧,通常需要长时间浸在卤汁里,老汤一直保留着,因此味道更加深厚浓烈,而且过去在保定的驴肉火烧店,肉都是现从汤里取出的,并且还要再淋上一些老汤。
如今或许是为了图方便,很多卖驴肉火烧的铺子,已经不再那样操作了。它们会提前把火烧取出,搁置在外头,日子久了,风味难免会减弱。
特点
驴肉先用猛火煮沸,再改用小火慢炖,混合将近二十种调味品,烹制过程耗时较长,肉质完全熟透,色泽红润诱人,口感鲜嫩多汁,味道醇厚而不干涩,香气持久悠长,质地松软宜人。古籍中提到驴肉具有补血益气、调理虚弱的作用。因此,驴肉不仅风味独特,还具备一定的养生价值。现代科学分析表明,驴肉属于低脂肪、高蛋白的营养品,并且富含钙质、磷元素和铁元素。驴肉火烧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等地非常受欢迎。
制作方法
驴肉品质如何,关键在于驴肉本身,其次在于火烧的口感。驴肉需要用多年陈汤(长时间精心熬制),搭配独特调料,用大锅慢炖最为理想。选用驴肉时,野外自由生长的小驴肉或者脂肪较多的驴肉,肉质更佳。老驴的汤头香浓,但肉质不够鲜嫩。整个炖煮过程也有严格标准,首要任务是确保炖煮效果。制作驴肉时必须精心操作,不能马虎,比如,不能添加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过多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同时也会破坏肉质的口感。另外,需要控制好烹饪的温度,有时候,当您品尝驴肉夹馍时会有这样的体验,感觉驴肉难以咀嚼,容易卡在牙缝里,这跟驴肉烹调的火候密切相关,火候适宜的驴肉,不论牙齿好坏,卡牙缝都只是偶然现象。因此,一定要确保足够的炖煮时长,但时间也不应该拖得太久。最后,调味要恰当。炖煮的驴肉如果味道太淡,会妨碍驴肉香气的散发。如果太咸,会损害我们的品尝感受。选择驴肉的最佳部分,需要根据个人的口味和喜好来决定。通常情况下,肋板肉较为受青睐,在夹火烧时,应少放一些肥厚的驴肉,这样会更加香浓。
火烧:
和面很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做出来的东西怎么样。水要加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水加多了,面团会变得非常软,水加少了,面团就会很硬。
这种制作方法的核心在于使用油脂,必须选用驴油,否则若采用植物油或任何其他替代品,就无法呈现正宗的传统口感。
制作火烧是一个特定步骤。首先,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平底锅上,接着用专用木槌将其压制成型。稍等片刻,待面饼初步固定形状后,再次使用木槌进行压实。这个步骤是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得名“打火烧”。整个操作需要控制好节奏,避免操之过急。一些规模较大的店家,为了应对数量众多的食客,常常在烹饪时多加油脂,使用急火,甚至借助烤箱,这样一来,制作出的火烧品质就大打折扣了。当火烧快要熟透时,大约达到八成五左右的程度,也就是边缘部分还略显白色,这时候就应该放上叉子进行最后的烤制了。把这种火烧搁在器具的架子上,集中放进炉膛里炙烤,要确保受热均衡,这样烤出来的火烧才会更饱满,更酥脆,更香浓,连边角都能变成金黄的色泽。只要做到这些,便是品质上乘的火烧了。
此外,在制作夹火烧时,可以依据个人喜好放入青椒,这样口味清淡的人也能吃得清爽。夹制完成之后,可以淋上一些驴肉汤,味道会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