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店or咖啡店,谁会成为全球茶饮连锁的王者?

日期: 2025-10-12 20:12:15|浏览: 3|编号: 15301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01

我平时对咖啡没什么兴趣,可五一假期时却留意起咖啡行业,注意到的缘由是四月底瑞幸与星巴克先后公布了经营状况,两家连锁店公布的经营数据都表明咖啡卖场的营收在减少。

过去三年间,星巴克中国销售额持续攀升,但截至2024财年第二季度末,具体到3月31日数据显示,国内门店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从6243家增至7093家,然而营收却出现下降,由7.638亿美元减少8%至7.058亿美元,单店销售额也相应降低了11%。

星巴克发布了相关经营数据,第二天其股票价格下跌了15.88%,达到了一个低谷点。

与星巴克对比,瑞幸的店铺营收降低更为显著,到2024年第一季度末,瑞幸的全球店铺总数为18590家,其中12199家为直营店,6391家为加盟店,瑞幸公布的资料还表明,直营店的销售增长速度减缓十分突出,从2023年Q1财报的上升29.6%转为2024年Q1财报的下降20.3%。

02

近五年来,我持续追踪茶饮行业动态,同时为相关企业提供专业支持,自四月底瑞幸与星巴克披露业绩信息后,我不断思索奶茶与咖啡哪个领域竞争更激烈,二者激烈竞争的内在驱动力是否一致,以及哪个赛道具备更大发展潜力。

自2023年起,奶茶与咖啡这两种饮品间的竞争变得异常白热化,它们在店铺开设数量、品牌连锁程度、市场整体规模以及国际化拓展等多个维度上,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也形成了各自的竞争态势。

奶茶方面,蜜雪冰城分布在全球36000多家门店,此外茶饮领域至少有四个品牌计划在1到2年内开设超过万家分店,分别是古茗、沪上阿姨、甜啦啦和书亦烧仙草,并且茶饮行业还存在着30到40个区域品牌,这些品牌在各地拥有数百家乃至上千家门店的经营规模。

咖啡行业现状显示,目前仅有瑞幸拥有上万家门店,在瑞幸之外,超过五千家的品牌仅星巴克和库迪两家,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位列第四,拥有两千七百多家门店,沪咖和挪瓦咖啡分别排在第五和第六位,挪瓦咖啡门店数量在一千一百家以上,其他连锁咖啡品牌除这七家外,门店规模均未达到一千家。

奶茶经营场所数量第十位是喜茶,其经营场所达到三千六百个以上,咖啡经营场所数量第十位是M Stand,其经营场所总共是五百三十四个。

仅通过对比茶饮店和咖啡店数量排名前十的数据可以发现,咖啡店的数量明显少于奶茶店的数量。

全国范围内,经营中的奶茶铺子数量,依不完整资料统计,至二零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总数约达五十一万五千家,到了二零二四年,中国境内,营业的咖啡店数目略微超过十七万家,单论正在营业的店铺数目,咖啡店远逊于奶茶铺,仅从店铺多寡来衡量,无法判断哪家竞争更激烈,哪家前景更佳,接下来,我们考察市场容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22年全年茶饮消费市场总额为1040亿元,2023年全年茶饮消费市场总额预估可达1498亿元,预计到2025年,国内消费市场总额将可能增长到2015亿元。

2022年,中国咖啡市场的整体体量为1454亿元上下,展望2025年,该市场的容量预计能增长至1806亿元。

仅就产业体量而言,2022年时茶饮市场的体量不及咖啡市场,不过到2025年,预估两者的差距会缩小,茶饮市场将比咖啡市场多出约200亿元。

然而就整体产业体量而言,茶饮与咖啡的商业体量相差幅度未到百分之二十,不过从经营场所数目分析,售卖茶饮的铺面总数几乎达到售卖咖啡的铺面总数的两倍多。

从经营场所的多少、产业体量分析,茶饮行业竞争程度比咖啡行业激烈,由于产业体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茶饮店的经营点数是咖啡店经营点数的整整三倍。

03

我们继续关注连锁经营比例,由于投入条件不高,流程规范性强,模式容易推广,饮品在整个餐饮行业中是最容易形成连锁的,不过奶茶和咖啡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奶茶在2022年实现了44%的连锁化水平,在一些主要城市中心区域的抽样考察显示,茶饮的连锁化程度甚至达到了80%以上,这充分说明奶茶市场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咖啡产业在2019到2022年期间,其连锁经营比重相较奶茶业有所增强,这主要是因为像瑞幸这样的连锁咖啡企业迅速扩张门店,连锁咖啡的门店总数以及整个行业的连锁化比例已经连续四年稳步增长。

连锁化率从2019年的12%提升至2022年的28%左右。

奶茶的连锁经营程度比咖啡更为深入,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

目前,奶茶的规模化程度尚有巨大进步空间,在大中城市核心商业区,奶茶店已相当密集,这些区域新增店铺机会不多,但在乡镇地区和县城,奶茶店仍继续拓展,不仅地域上向低线城市渗透,品牌定价也在调整,比如甜啦啦和蜜雪冰城的部分产品售价不足十元,这两个品牌正是乡镇市场扩张的代表。

瑞幸与库迪的咖啡价格竞争,让顾客享受到了九块九的优惠,这种做法难道不像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早年的惯用伎俩吗?过去,网约车与外卖平台都是依靠资金补贴来构筑竞争壁垒,一旦壁垒形成,便迅速淘汰其他竞争者,最终形成独家垄断的市场格局,令后来者难以进入。

瑞幸九块九的优惠力度在减弱,可以推测出,这家咖啡品牌的饮品价格最终会调整到十五到二十五元钱的区间内。

这个咖啡品牌近期很难渗透到乡镇地区,由于咖啡文化、消费倾向等相关因素短期内难以普及,同时其产品定价也很难降低到十元以下水平。

因此,奶茶的规模化程度在未来具备显著的增长潜力,而且规模化程度的增强也意味着市场体量的扩大。

随着咖啡风气的流行,咖啡的规模化程度会增强,然而其连锁经营的比例却难以和奶茶相比拟。

04

从国际拓展角度观察,伴随国内茶饮门店数量激增,该领域已进入成熟期,竞争重心逐渐向海外转移,众多品牌着手开拓海外市场,意图发掘新的发展机遇。

二零一八年,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领先企业驶向东南亚市场,二零二四年四月,蜜雪冰城在海外开设的分店数量达到五千家,中国茶饮行业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

中国咖啡品牌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和规模,远远落后于奶茶品牌,咖啡在东南亚以及欧美、南美洲等地都是关键性饮品,中国的咖啡品牌在拓展东南亚或全球其他区域时并不具备明显竞争力,毕竟我们接触咖啡的历史较短,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东南亚的印尼和越南是咖啡豆的主要出产地区,位列全球前四位,中国的奶茶品牌在这两个国家都取得了显著的市场进展。

蜜雪冰城在越南和印尼已经开设了上千家分店,成为当地茶饮市场的领军者,然而中国的咖啡品牌想要在东南亚或全球其他地区占据咖啡品类的头把交椅却十分困难,因为无论是供应链体系还是产品口味,都难以与本土咖啡品牌相媲美,相比之下,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的奶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更优越的拓展条件。

05

从头说起,咖啡与奶茶究竟哪个竞争更激烈,哪个前景更好,从店铺的总数、品牌化程度等各项数据都能看出奶茶行业竞争更激烈,但究竟哪个更有机会呢?

咖啡和茶之所以能让人精神焕发,是因为都含有咖啡因成分,如果目的是为了振奋精神,那么咖啡和茶都能达到这个作用,不过多数中国人更偏爱茶,而且每个人对咖啡因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例如我极度疲惫时,咖啡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我在感到疲倦时,会直接选择喝奶茶,让我恢复清醒的其实是茶吗

不是,让我清醒的是糖。

考特莱特于其作品《上瘾五百年》中论及,酒精、烟草与咖啡堪称“成瘾物三大典型”,然而个人坚信,奶茶即将颠覆此番局面,究其原因在于糖分具备普遍吸引力,嗜甜几乎可视为人类演化过程中的固有倾向。

我以前曾关注过日本的对外拓展,并且撰写过关于日本公司走向国际市场的文章,在准备这篇文章期间我查阅了日本咖啡文化的演变和行业动态,日本在咖啡文化方面比我们更为深入,韩国也是类似情况。

日本咖啡风潮的流行,关键在于两项因素,就是都市化进程的迅猛,以及经济总量的急剧攀升,星巴克在中国迅速崛起,也得益于同样的两个条件。

1945年至1960年期间,日本的城市建设进程显著加快,居民在城镇居住的比例从28%增长到63%之后,该国开始持续不断地增加对咖啡种子的采购量,现阶段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与日本在1960年时保持一致。

换言之,若以日本咖啡市场的演进为参照,中国咖啡风气的传播尚处萌芽阶段。

北京、上海这样的都市里,年轻上班族每年平均喝掉超过150杯咖啡,与美国人均400杯、日韩人均200杯相比,北京和上海的咖啡消费增长潜力,远不如预想的那样诱人,主要消费群体已经面临饱和状态。

日本推广咖啡习惯大约持续了三十年,中国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大概也要经历这么长的周期,若想在基层市场普及咖啡,即便将时间缩短一半,最少也需要十五年,瑞幸与库迪企图在几年内快速扩张抢占市场并构筑竞争壁垒,这种做法违背了市场发展准则。

再说咖啡根本算不上什么名贵物品,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卖得最好的咖啡铺其实是小卖部,在内地一杯普通的星巴克卡布奇诺要价大约二十多元,即便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白领,每天一杯也显得有些浪费,因此我周围喝咖啡的人开始更多地光顾小卖部,甚至我的同僚们自己购买咖啡粉,亲手冲泡咖啡,其实对普通人而言咖啡的好坏很难分辨出来。

06

奶茶行业竞争情况显示,前十名品牌中已有五家实现上市或推进上市流程,奈雪的茶于2021年在香港完成挂牌,茶百道则是在2024年4月敲钟,蜜雪冰城、古茗与沪上阿姨也计划近期在香港资本市场挂牌,除这五家外,霸王茶姬、喜茶、茶颜悦色、书亦烧仙草、甜啦啦、益禾堂等品牌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登陆交易所。

相比之下,国内众多咖啡品牌中,除了星巴克和瑞幸,其他公司尚未达到上市标准,目前也没有计划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假设接下来三到五年间,十家奶茶企业选择在香港、新加坡或美国挂牌交易,那么大量投资将会涌入奶茶行业,国内奶茶市场的竞争态势将愈发激烈,同时资本力量也会推动奶茶产业走向世界,这将促进中国奶茶在产品创新、设施升级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进步,这一领域或许是中国最具本土特色的产业之一。

与奶茶市场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咖啡是从世界各地进入中国展开竞争,因此在中国咖啡市场,星巴克、tims天好、costa这些国际咖啡品牌在中国扎根,连越南的咖啡企业也计划在中国拓展加盟,但我们几乎找不到海外的奶茶品牌愿意来中国发展,就连源自中国台湾的奶茶连锁企业也逐步撤离大陆市场,要知道台湾奶茶可是大陆奶茶的开创者。

07

食品是最好的文化传播载体。

很多人提到咖啡,首先想到的是星巴克,是美国。

咖啡文化并非美国独有,实际上,星巴克最初售卖咖啡时,也是借鉴了意大利的咖啡文化。

韩国有部电视剧叫《来自星星的你》,它让全世界知道了炸鸡和啤酒搭配吃,炸鸡在美国也能买到,啤酒在欧洲品质更佳,可是美国和欧洲都没能将这种吃法传播到全球,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在东南亚各地游历时,我发现许多国家的奶茶仍停留在粉末兑水的形式,日本对奶茶的认知也仅限于最基础的珍珠奶茶类型,相比之下,中国奶茶已经从鲜果茶升级到鲜奶茶,其发展程度领先其他国家至少两个阶段。

此外,茶饮的种类丰富,便于统一制作流程,配送网络完善,并且中国的配送成本在全球范围内最为经济,然而咖啡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因此我认为中国的茶饮在国际市场上前景广阔,尽管开设茶饮店也存在不少风险,但与咖啡相比,这确实是一门更有潜力的行业,它还带有一定的依赖性,再加上售价亲民,比起咖啡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国家的饮茶传统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历史,将奶茶推广至世界各地岂不是更佳选择?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