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点被淘汰,汉堡开始流行——并非年轻人吝啬,而是庆祝生日时,糕点铺搞得太像敛财活动。
这个蛋糕的单价是三百元,那个蛋糕的标价是四百元,而蜡烛的附加费用是十元,食用完毕之后,全家人都去检测血糖,并且排起了长队。
网友将汉堡点燃烛火那瞬间,并非奇思妙想,而是当众审判:审判那个被“形式主义”缠身三十载的自我。
事实很清楚,2023年有30%的Z世代直接取消了蛋糕的购买,他们将开支分配给披萨、炸鸡和迷你甜点,同样会拍照分享到社交平台,摄入的卡路里减半,自己的钱袋也少受损失。
店家早已洞察市场趋势,却仍在社交平台宣传“无需付费即可品尝甜味”,因为一旦减少糖分和奶油用量,售价便难以维持平衡。
三百块成本不到六十,剩下的二百四叫“氛围税”,谁交谁傻。
榴莲蛋糕更狠。
金枕的进价是每斤八十元,六寸的蛋糕只用不到半斤的肉,其他部分都是奶油和海绵,居然敢定四百元的售价。
央视财经曾经关注过一条供应链,这条供应链的起点是泰国的码头,终点是中国的商店,榴莲在这个过程中价格波动了百分之三十,但是蛋糕店却不管怎样都把价格定得很高,它们给出的理由是“进口的榴莲很高级”。
购买者并非愚昧,淘宝上冷冻金枕整肉售价一斤98元,买回家自行制作模具,加上少量可可粉,孩子依然能愉快地唱生日歌庆祝。
家里只有一位成员喜欢榴莲,因此挑选了100克的小包装,其余人则享用草莓,彼此互不干涉。
“做假账”不是笑话,是自救。
据DT财经透露,许多年轻群体开始调整个人收支记录,将购买奶茶的行为归类为日常饮食开销,同时将购买蛋糕的消费项目视为社交应酬支出,这样一来,他们的财务状况便显得更为平衡。
心理记账是给自己留口气,真正的问题是收入追不上花样。
专业人士建议分开存钱,但工资卡刚开通就全被房贷扣除了,分账目的做法只是徒劳无功。
大家索性舍弃了那些繁复的庆祝环节,将生日简化为聚餐水准:煮一锅火锅,备两份菜肴,吃完之后清洗餐具,活动就此收尾。
拍照不用修,滤镜都省了。
糕点铺眼下处境不妙:上乘系列滞销,大众系列遭快餐店、小吃摊挤占。
外卖平台统计,生日当天汉堡套餐销量增加百分之十八,备注要求插蜡烛的占其中一半。
连锁快餐店行动迅速,设计出“庆典套餐”,附赠临时王冠,一分钟即可营造氛围。
奶油厂跟着倒霉,去年奶油库存涨22%,价格跌回2020年。
烘焙团体暗自公布文件,声称“糕点依旧是庆典主要食品”,但文件第三部分就提及“应当研制小型包装”,表面强硬内心却很实在。
有人担心孩子失落。
在小学周边打听一圈,发现三年级以上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录音带而非糕点,原因是同学们现在不再炫耀吃的,转而展示游戏画面了。
家长将三百元分成三份,一百元用来买汉堡,一百元用来买卡带,剩余一百元存入零钱通,孩子感觉像是赚到钱了,大人感觉像是获得了胜利,蛋糕店则成了唯一输掉的一方。
失败者不会感到焦虑,毕竟还有七夕节、圣母节、年中大促,总会有某个时刻让你不得不掏腰包。
生日回到吃饭级别,是消费祛魅最快的一次。
人们并不反对举行庆祝活动,但反对将庆祝活动变成需要购票的场合,否则就惩罚你缺乏庄重感。
年轻人把蜡烛放在汉堡里,这是在向市场表明:仪式的安排由我决定,价格由我设定,你们再喊“进口”“手工”“限量”,我就用冷冻榴莲搭配白馒头,照样能点亮蜡烛。
市场终于有所感应:今年小份蛋糕、混合甜品盒、单块奶油切片的销量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价格低的占据了优势,价格高的则被淘汰出局。
下次生日,你还愿意花三百块买那块教你说“谢谢”的蛋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