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柴爿馄饨里有百年底蕴,一锅汤团里也是满满的情怀。
上海众多经营糕团、汤圆、浇头面、馄饨、小笼包、大饼油条等食品的老字号,其中许多是从最初简陋的街边摊点“黑暗料理”形态逐步演变而来的……
市井饮食小史
上海地方饮食文化传承久远。早在公元1260年南宋咸淳时期,当地居民已设立简易餐饮铺点。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升格为县治后,经济逐步演变为商业港口与粮食转运枢纽,居民数量增至二十万以上。明代期间,苏州河以北及徐家汇等集市地带,均设有酒水菜肴经营场所。清朝初期,城隍庙周边以及十六铺商业地带,售卖餐饮、小吃的店铺摊位数量增长到一百家以上。
清末上海县城附近的街道,可见一些街边简陋小吃摊档
明代,上海县城隍庙周边散布着多家点心铺点。清康熙时期,十六铺、老闸桥、虹镇老街、徐家汇等区域聚集众多点心摊,售卖糕团、盖浇面、馒头、馄饨、烧卖等各式食品。上海开埠后,巷口设摊、沿街叫卖的人越来越多。清同治年间,上海县城隍庙附近分布着上百个点心摊点,并逐渐向租界扩展。清同治四年(1865年),靖远街满庭芳戏院周边汇聚了大批点心店摊,并且全天营业。1917年,大世界娱乐场所落成,云南南路和东新桥周边逐渐发展为美食聚集地。
清朝末年,在上海市区的路边,有售卖面条的小摊贩,尽管画面看起来像是刻意安排的,不过那个时代食物做得相当糟糕的情况,还是能够清楚地看出来。
1911年豫园得意楼周边街市热闹,可见各类摊档
魔都的点心文化汇集各方风味,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并且随着外来人群的流动融合,形成了上海街头小吃的诸多层次,也带来了多元化的饮食特色。1937年,随着战事爆发,租界里涌入更多居民,路边小食摊的发展环境更加优越。根据资料记载,当时黄浦区的中心地带,就分布着超过六百个店铺和摊点。到了三十年代末,上海街巷中的食品摊点慢慢分化出五个核心类型,分别是制作糕点类食品的店家,制作面食类食品的店家,制作油炸面饼和馒头的店家,经营粥食的店家,以及售卖西式糕点的店家。
三十年代的耶稣教堂路,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路,道路两旁摆放着诸多售卖炸制食品、米粥等不同种类的简陋饮食摊点
五类市井美食
糕团业
清朝时期,有商贩挑着担子吆喝商品。1858年,苏州沈敬州在杨家坟山(山西南路盆汤弄附近)创办姑苏五芳斋,专门制作五色糕点,以糯米搭配玫瑰、桂花、薄荷等原料,制作出红寿桃、黄松糕、青团、黑芝麻团、白年糕等各式点心。1864年,乐添兴糕团店在南市老白渡街169号挂牌营业。1880年,沈大成店铺开张。同治十五年,周福兴糕团店开张。紧接着,鼎新园、小常州、鲜得来等店铺也陆续开设。
糕团行业分为苏州和南京两个流派。苏州流派常年供应条状糕点、定胜形状糕点、寿桃形状糕点、蜜制糕点、红豆糕点等,冬季和春季以糖质年糕、猪脂年糕为主,夏季以冷藏团子为主,清明节期间有青色团子,秋季有重阳节糕点。南京流派有包裹馅料的加热年糕团,现场制作并立即销售,冬季和春季以宁波年糕为主,夏季有糖质糕点、冷藏芝麻团子、松花金团子、油炸细沙糯米小点心。
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记录的上海街头糕团售卖点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
面团业
最初有挑着馄饨和汤团摊子的商贩,他们背着担子走遍大街小巷。道光八年,也就是一八二八年,隆顺馆在上海县城隍庙门口附近开张。到了光绪十九年,永茂昌的老板从安徽来到上海,开始制作并贩卖糕团。宣统元年,也就是一九零九年,永茂昌在乔家栅路开设了汤团店,也就是现在的乔家栅。这家店主要卖徽帮汤团、带浇头的面条和馄饨,因为汤团种类丰富、馅料足,所以很有名气。1912年,顾顺兴开设了卖酒酿圆子的摊位,1919年将摊位升级为店铺,后来店铺改名为满园春。20世纪20年代,湖北面馆开始在上海市区流行,这些面馆通常采用明亮的炉灶烹饪,并且都是现场制作和售卖,迅速成为上海地区面食经营的主要业态。1928年,盛兴点心店正式营业,主要提供湖北汤团、阳春面、小馄饨以及菜肉馄饨等食品,售价十分亲民。
面点行业分为三大流派。徽州流派制作汤圆、多种浇头面条、汤炒面和馄饨等食品,其汤团纹路较显,有黑芝麻、猪肉、玫瑰花、薄荷、红豆沙、虾仁等不同口味,个头大、内馅丰富、面皮轻薄,口感细腻绵软。湖北流派以汤团、清汤面条、小馄饨和菜肉馄饨为主,汤团纹路清晰,面皮薄、内馅足,售价经济实惠。宁邦地区以宁波汤团见长,其特点是精致细腻、甜香诱人。
德兴馆早期影像。店面简陋,悬挂特色面点“鸡汁大面”的招牌
三十年代中期,苏州河畔的饮食小摊,画面里那位顾客正在享用的凉面,上面配搭了多种不同的浇料和佐料。
油饼馒业
光绪八年,也就是1882年,禄源斋豆浆店挂牌营业。到了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长兴楼开张,凭借南翔馒头声名远扬。1912年,兴隆记大饼油条店投入运营。1932年,大壶春正式对外营业。1935年,吴苑开门纳客,以生煎馒头和蟹壳黄特色闻名遐迩。1945年,市区之内开设的油饼馒店数量超过两千家,店家售卖的食品分为两个主要品类,一种品类以生煎、蟹壳黄、小笼包、汤包、牛肉汤等作为主打,另一种品类则以大饼、油条、豆浆、粢饭糕、油饼、脆麻花、老虎脚爪等作为主要商品。制作大饼有多个流派,包括南京、镇扬、丹阳、盐城、黄桥、泗阳以及河南等地,种类将近五十种,形态有圆形、菱形、蝴蝶状、椭圆形、菊花形和朝板形等,风味则涵盖甜味、咸味、椒盐味、葱油味和油酥味等,各有特色。而小笼馒头、汤包、生煎馒头则是上海地区的代表性面点。
戴敦邦笔下的老上海大饼油条摊
20世纪30年上海的市集里,摆着不少售卖小吃的摊子,那些锅里的食物,表皮呈现出一种近乎焦黄的颜色,两面都差不多
粥店业
清朝道光时期,张阿香用担子挑着粥,敲着竹筒,走街串巷吆喝,后来在上海县城隍庙戏台附近开设固定摊位,售卖桂花赤豆糖粥,这种粥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特色食品。1916年,老公兴鸡粥店开张。1937年,史元隆、沪江、潘福兴、郦复兴、三元斋粥店也相继营业。1941年,小绍兴鸡粥在云南南路大东新旅社门口摆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广为人知的小吃。
20世纪30年代上海街头的流动粥摊
西点业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时,西式餐饮行业也随之兴起,最初多为西餐厅、咖啡厅及食品铺兼营,后来出现了专门制作西点并自行销售的店铺。1925年,何世德在西藏南路摆摊售卖面包吐司,1928年在卡德路(现今石门二路)创办凯司令酒吧,1930年转营西餐及西点业务,以德式糕点、蛋糕著称。1937年,法国商人在霞飞路(今日淮海中路与茂名南路交汇处)开设了两家老大昌分店。1938年,德商起士林在南京西路72号开设起士林。
1917年,一些白俄上流人士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附近,相继创办了四十多家俄式餐饮场所,凭借“罗宋大菜”吸引食客。
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上俄侨开设的维也纳灌肠厂
20世纪40年代,茂名南路155号带有俄文招牌的同聚食品号
20世纪40年代,位于上海图书馆正门马路对面的那家店,具体地址是林森中路1582号,当时名为益丰柴碳食品店,如今这条街叫淮海中路
三种市井摊档
上海的老式街头小摊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走街串巷的小贩、摆固定摊位的商贩和售卖早点的小店。挑着担子或者提着篮子的小贩在清晨就开始吆喝,他们向其他摊主赊购或者代卖大饼、油饼、酥麻花等食品。那些固定摊位的商贩撑开油布伞,用三块木板和两个高脚凳组合成一张长桌,旁边摆放着多条长凳供人坐下,他们售卖的廉价早点包括豆浆、粢饭、葱油饼、汤团、馄饨和阳春面等。小吃铺通常只有一间门面,入口处摆放两个炉灶,当场制作当场售卖,主要提供馄饨、面条、煎饺和蟹壳黄等食品。
二十世纪三十年间,流动售卖点的基本配置是“骆驼担”,它被视为“劣质食物”的典型标志
老上海街头的各类简易固定食摊
资料: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