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落在金华义乌市绣湖公园华川书舍的窗框上,那些形象逼真的剪纸作品因此显得光彩夺目。
此地,正在举行许美芝个人剪纸的展览,众多剪纸的爱好者接踵而至。
许美芝出生于1949年,自小就与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目前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的成员,同时也是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的传承者,担任义乌市剪纸艺术研究会的副会长,并在义乌老年大学教授剪纸课程,曾获得过义乌市剪纸巧手的荣誉,金华市“优秀女匠”的称号,以及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的认定。
“我自幼就爱剪花样,如今教了大批小辈学这门手艺,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精力。”现年七十二岁的许美芝表示,剪纸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成了她无法割舍的部分。
受母亲影响爱上剪纸
许美芝来自义乌市佛堂镇倍磊埠头村,家里有八个兄弟姊妹,她是第七个孩子。家里人多,为了帮助家里增加收入,许美芝在八岁的时候就去做牵牛娃,每天放学回家之后,还要去挖野菜,还要去喂猪。尽管做这些事情,她却从来都没有觉得累。“多亏了剪纸,让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快乐。”
许美芝对剪纸的爱好源自她的母亲。她母亲的手工非常精湛,记得当时村里有红白喜事,她总是忙着制作各种形状,例如双喜图案、莲藕造型、荷花样式等。
从那时起,许美芝就非常欣赏这些剪好的漂亮图样,完成功课之后,她经常围着妈妈一起动手。到了十几岁,她就能很轻松地剪出“喜”字和窗户上的装饰图案,妈妈也总是耐心地教她剪纸的方法。
“我对剪纸没有刻意去学,纯粹是兴趣使然,之后自己慢慢钻研,不知不觉中就钻研了一辈子。”许美芝表示。
带领学生走进剪纸世界
上世纪七十年代,许美芝担当起小学老师的职责。为了使更多学子接触并欣赏剪纸艺术,自1995年开始,她在任职的义乌市倍磊小学增设了剪纸教学课程,并持续了直至2004年她结束教学生涯。
那会儿,义乌启动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各校纷纷成立多种艺术学习团体,选拔学生参与。许美芝记得,她是义乌首位主动承担剪纸教学任务的教师,小孩子们对手工制作充满热情,立刻吸引了六十余人报名参加。
佛堂镇文化节上,许美芝指导的学生夺得学生剪纸竞赛的冠军奖杯,她为此激动万分。此后,她指导的剪纸作品在各项赛事中屡获佳绩,奖状和荣誉证书在剪纸教室的荣誉墙上堆积如山。
一时间,“剪纸”也成了倍磊小学艺术教育的代名词。
许美芝表示,剪纸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实践技能和创意思维,也能让他们在剪纸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随着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剪纸感兴趣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学校的过道里也展示了许多剪纸佳作。
2004年6月,许美芝结束工作,她更加专注地钻研,盼望自己的剪纸手艺能从个人兴趣提升为职业水准。恰逢此时,义乌地区剪纸艺人朱新琦邀请她合作,共同筹备参赛作品,参与将要举行的首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竞赛。
早些时候,我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收获了诸多荣誉,然而本人却从未参与过剪纸竞赛活动。当面对这次全国范围的赛事时,许美芝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将其看作是提高个人剪纸技艺水平的宝贵时机。自那天起,她几乎时刻都拿着剪刀和纸张。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全国剪纸大赛中,金华地区共有四人获奖,许美芝正是这四人中的一员。很快,王伯敏编撰的《中国民间剪纸史》收录了“许美芝”这个名字。
2007年11月,义乌市剪纸艺术研究会宣告成立,许美芝当选为常务理事一职。从那时起,许美芝着手培养剪纸的后续人才,她时常回到倍磊小学,协助开展剪纸教学活动,并且接受城区多所中小学的邀请,前去向学生们讲解剪纸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延续传统剪纸工艺,确保这门手艺在义乌有接班人,我自愿在义乌乡镇的十几所中小学教授剪纸课,孩子们因此叫我‘剪纸奶奶’。每当听到这个外号,许美芝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神情。她也在周末为义乌二中和义乌工商学院的国际学生讲解中国剪纸技艺,还负责义乌老年大学以及稠城街道向阳社区的剪纸教学工作。教授剪纸的时候,她感受到的不是疲惫,而是莫大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