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爱吃的贝果,为什么中间有个洞?

日期: 2025-09-22 21:12:04|浏览: 2|编号: 13919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近些年,一种被大家戏称为“夹馅甜甜圈”的贝果非常流行,都市里的上班族们还把它爱称为“新中产面包”。

都市里的贝果专卖店曾是中产人士常去的早餐地点,例如北京有The Daily Bagel和Catch Bagel,上海有翠贝果和Boom Boom,这些店铺与售卖豆浆油条煎饼果子的摊位一样受欢迎。

你有没有留意到,贝果中心有一个孔洞,而且孔洞的尺寸各不相同,有的小得像针尖,有的则相对较大,让贝果看起来像是甜甜圈。

图源:图虫创意

贝果内部那个空洞究竟有何用途?这种食物又是怎样赢得中产阶级的青睐?

贝果洞:内涵丰富

贝果是一种环形面食,形状如同圆圈,表面与甜甜圈相似,味道则有点像中国北方面食,但韧性更强。这种面食中心的空洞,也包含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有洞才能烤出好贝果。

相比于大部分面包只需要烘烤,贝果在烘烤之前还需要水煮。

在烹煮期间,滚水触及面团,表层淀粉即刻发生糊化反应,由此构成一层凝胶体,它会在面团外缘生成透明且平滑的膜状物。当这层“保护层”建立起来之后,外部的水分和空气便难以继续渗透到面包的内部,其膨胀进程随之放缓,进而造成面团内部形成细小且致密的气孔结构。

烘烤开始后,糊化层迅速变硬变成硬壳,这个硬壳又阻止了面团继续膨胀。

经过这一系列步骤,制作出的贝果面团内部结构紧密,气孔非常细小,并且外部覆盖着一层外壳,这种面团与普通发酵面团相比,不容易被烤熟透。而面团中心特意留下的那个空洞,能够适度扩大受热时的接触面积,使得在烘烤过程中热量分布更加均匀,更容易被烤熟透,同时烤出来的颜色也会更加均匀,整体熟度更加到位。

贝果水煮

制作便捷之外,考察贝果的形成历程,保留中间的空洞另有一种解释,还蕴含着诸多含义。

有说法称,贝果上那个空洞,是为了效仿骑马时穿的马镫形状。相传,一位奥地利的面包师,为了表彰波兰国王从土耳其人手中解救奥地利,特意用酵母面团制作了最初的贝果。由于这位波兰国王的骑术十分出色,奥地利的面包师便把贝果塑造成类似马镫的样式,外形与圆环很相似,而德语中“马镫”一词恰好就是“”。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异议,英国C新闻部编辑玛莉亚‧巴琳丝卡表示,早在1683年之前,贝果这种食物就已存在,她本人对波兰流传的该说法并不知情。

BB

有不同看法称,贝果又名百吉果,其呈现中空圆环的形态意在传递吉祥如意的寓意。圆环形状在诸多文化中蕴含丰富吉利象征,例如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圆环象征完整无缺,而在西方思想与宗教领域,圆形常被视作神秘和神圣的标志,体现宇宙的和谐秩序以及崇高力量。

有网友调侃道,宇宙真理就藏在贝果中|图源:小红书截图

制作成环状形状的贝果,首尾相接,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寓意着“不朽、不灭”,经常被选作蕴含祝福的馈赠之物。例如庆贺诞生,作家利奥•罗斯登(Leo)在编撰一本探讨意第绪语词汇学书籍《风趣意第绪语》期间察觉,“贝果”这个名称早在1610年就已流行。这种环形糕点在克拉科夫 (Kraków) 地方流行,按照当地习俗,生育后妇女会收到贝果作为庆贺。

最后,贝果洞还能帮助节省空间,便于摆放和运输。

20世纪初,纽约街道上,有人用木签串着贝果贩卖,也有面包铺将五个贝果系成一串售卖,这种串珠状的贝果便于顾客携带。现今,依然有人用绳子将贝果串起,以便于运往超市。商店在陈列面包时,也能借助贝果的孔洞进行堆叠,并用绳索加以固定。

纽约一位贝果烘焙师傅 |图源:

贝果:中产的心头好?

烘焙行业中,造型独特的食品确实不少,之所以大家特别在意贝果中间的那个空洞,主要是因为它带有某种“中产阶级的标签”。

但真要说起来,贝果的“中产身份”并非与生俱来。

贝果的起源地是东欧地区,后来犹太人将其带到了美国,最终这种食品风靡全球。

贝果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17世纪的东欧地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波兰的犹太族群将这种食品引入了美国。彼时,超过300名精通贝果制作手艺的匠人联合组建了“ Union Local 338”这一贝果行业组织,共同确立了该产品的制作规范。任何一家想要销售贝果的面包店,都必须雇佣得到该组织认证的技师才行。

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贝果机问世并开始商业化运作,众多劳动力因此得以解放,行业垄断局面由此瓦解。贝果产量的显著增长为其广泛传播奠定了经济条件,这种食品逐渐融入了多数美国人的日常饮食,搭配各式美味配料后,贝果慢慢演变为备受青睐的早间主食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注重营养均衡的饮食方式广为流行,少油少糖且不用油炸制作的贝果因此备受喜爱,并慢慢传播到全球各地。

1940年的338工会名单 |图源:网站

回顾贝果的整个发展历程,纽约无疑是其走向全球的关键阶段,而纽约特有的贝果习俗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国内中产阶级对这种食品的喜爱。

贝果在纽约,最初是由普通民众开始流行的,后来逐渐受到追捧,因此拥有广泛的民众支持基础。

曼哈顿下东区在纽约曾是犹太移民聚居地。一个世纪前,那些在此寻求庇护的犹太人也将自己的饮食习惯带到了纽约。贝果凭借风味独特、能带来满足感且价格低廉的优势,迅速赢得了低收入人群的喜爱,比如贫寒的小商贩、普通劳动者、服务人员、驾驶人员以及无家可归者。

后来,贝果被进行了改进。它不再只使用单一麦粉制作,而是掺入了黑麦粉、全麦粉以及麦麸;它的风味也变得不再单调,通过在面团里添加肉桂、巧克力、可可粉和香草等成分,形成了多种不同口味;它的外皮也不再是光溜溜的样子,上面撒上了洋葱、罂粟籽、芝麻、蒜泥、肉桂粉等,使它看起来更加吸引人。

而贝果公司在其 Bagel 项目上,也给予了非常显著的支持。

新鲜贝果的保质期非常有限,毫不夸大,早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若想品尝贝果就必须前往纽约之类的都市当场购买当场享用。然而公司研发了冷冻贝果,借助冷冻工艺和包装技术,这种贝果无需添加任何保鲜剂也能被配送至其他地区的超市和便利店。消费者只需在微波炉中加热一下,就能立刻享用到美味。

第二种吃法,起先的贝果形式比较单调,后来经过's的改造,变成了用途广泛的三明治,可以搭配花生酱,也能够搭配烟熏三文鱼、火腿、奶油奶酪之类。1984年,奶油奶酪厂商Kraft兼并了's之后,更是极力推广贝果和奶油奶酪是绝配。

慢慢地的,贝果能够制作成快捷可口的三明治,也能够当作主食食用,变成了美国民众每天不可或缺的食品。

目前在美国纽约的各个区域,几乎每处都能见到数十家售卖贝果的店铺,它们提供的风味多种多样,店里的面包师会依据主要顾客的喜好,来制作各式各样的贝果,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纽约的白领人士偏爱在曼哈顿的时代广场附近或者中央公园周边的贝果铺子,挑选原味的、加奶油的或是三明治口味的贝果,常常会搭配一杯咖啡享用;美国的孩子们则习惯用牛奶搭配小麦贝果作为早餐,贝果表面可以涂抹各式各样的酱料;此外,市面上还存在一种特别适合拍照分享的彩虹奶油夹心的贝果。

这么说吧,美国贝果的普及程度就像中国的包子、馒头。

贝果三明治早餐|图源:图虫创意

贝果到了我国,更受中产青睐。

有人觉得,贝果在国内流行起来,并且受到中产阶层喜爱,跟咖啡的推动作用分不开,特别是加拿大出产的Tims天好咖啡,这个在中国开设了将近七百家分店的品牌,其推出的“现制咖啡搭配贝果的组合”如今已是热门产品。

再加上贝果“舶来品”的身份,天然地让人对它“另眼相看”。

这种感受仿佛是“人们总以为陌生者更懂玄妙”,其实根本就是“远观者清”。心理研究指出,熟悉感会削弱人们对事物的期待,相反却会激发更大的兴趣,甚至提升评价。外来的贝果也因此获得了心理上的便利。

此外,国内众多面包房制作的贝果都进行了创新设计。比如,对比风味平淡的普通贝果,原麦山丘推出了肉桂蔓越莓、香草芝士、蔷薇奶油等款式的贝果,这些产品都让贝果更易被大众接受。同时,贝果能够搭配各种馅料的特性,也契合了都市人群对营养膳食的需求。

芝士贝果|图源:图虫创意

市内面包铺出售的贝果通常里面塞满了奶酪、牛肉、三文鱼、瓜果蔬菜等食材,其中价格最高的一个能卖到上百元。然而,这种相对较高的定价并不会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可以看作是一种“富裕阶层象征”。

贝果中间的那个孔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往里面添加更多食材,进而减少了整颗贝果的卡路里含量,卡路里更低——这也挺符合中产的生活理念。

参考资料:

鱼菲 薄灰 张琳霞:《烘焙全书》

德州农民:《做个好面包》

竹谷光司:《面包学》

果壳:新疆这种馕到底算不算贝果?

美食探秘:贝果:尽管它同甜甜圈在外形上颇为相似,但两者实际上毫无关联。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