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8%受访者加入了家庭微信群
现在许多家庭都组建了微信群聊。部分群组内交流热烈,另一些则几乎无人问津。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与问卷网合作,一项针对2005名参与者的调查发现,高达93.8%的人参与了家庭群聊,其中65.6%的人经常在群内发言,66.7%的人觉得这类群能增进几代人之间的沟通。
在受访人群中,千禧一代的比例为1.0%,世纪之交出生的人占29.7%,八零年代出生的占50.5%,七十年代出生的占14.5%,六十年代出生的占4.0%。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徐雅昕有两个家庭微信群,一个属于她的大家庭,另一个则包括她和表姐、表哥。建大那个家庭群刚成立时,大家曾就群名进行过商议。最初考虑用“相亲相爱一家人”作为群名,但姑姑认为这个名字过于普通。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将群名定为“徐府记”。
庞泓圣现于上海从事金融行业,他同时管理着两个家庭微信群,一个属于大家族,成员超过三十人,另一个则仅包含他和父母,主要用于日常沟通。通过这两个群组,他既能与家人保持联系,也能及时掌握家乡的最新动态。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加入了家里的微信群聊。在群聊里,大家经常分享家庭里发生的趣事,这是最主要的内容。同时,人们也会关心家人的最新动态,这是常见的互动。此外,群里还会发送一些健康安全方面的信息,提醒大家注意。偶尔也会有人组织抢红包活动,增添一些趣味性。有时也会转发一些社会新闻,供大家了解。偶尔还会发起点赞投票,活跃一下气氛。
徐雅昕谈到,她的姑姑经常在家族群里发布自己拍的相片,也常常转发一些安全方面的信息,但她自己却很少主动参与群聊,她解释说,是因为总感觉好像有很多年纪大的亲人看着,让她觉得很不自在。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经常参与家庭微信群互动,将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参与程度不高,极少数受访者几乎不参与家庭微信群活动。
在家庭微信群互动方面,大多数参与者会关心亲友的日常状况,给予问候和关怀,占比达到51.4%;有45.6%的人倾向于发表个人见解,对群内话题进行探讨,贡献自己的观点;32.1%的成员会传播有用的资讯,同时协助辨别虚假信息;29.2%的人会努力维持群聊的活跃度,不断提出新话题;23.2%的人承认自己在群里总是随和附和,对他人消息作出即时回应;而15.0%的受访者则表示自己很少主动参与讨论,属于群内观察者。
徐雅昕非常不乐意全家人在集体聊天里议论她的私事,对于长辈分享到群里的不实健康知识,她偶尔也会感到不自在,要是她这个晚辈在群里直接指出,会让长辈觉得没面子,所以他们最终选择私下里把情况单独告诉长辈。
根据调查,受访者觉得家庭群中最让人不自在的三种内容是:流言蜚语或虚假信息,占比38.8%;打探分数或职业状况,占比38.7%;请求投票或点赞,占比30.4%。此外,还有催促结婚生育,占比29.3%;励志类文章,占比28.9%;频繁展示照片,占比21.4%;以及公开批评群内其他人的言论,占比14.4%。
根据相关统计,大多数参与调查的人觉得家庭微信群有助于几代人之间的沟通互动,少数人认为没有作用,还有一部分人持中立态度。
庞泓圣表示,他的家庭群时常被各类团购、投票消息充斥,不过他认为总体上家庭微信群便于家人交流。“我母亲原本不用表情包,后来她收藏了许多我发给她用的表情,再在家庭群里使用,觉得挺有意思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