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日,窝窝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首次公开募股的招股书材料,材料表明,窝窝团打算借助首次公开募股活动募集高达四千万美元的款项,计划进入纳斯达克市场,股票的代号是“WOWO”。
宏图三胞收购拉手后,国内团购市场被提及时,人们习惯性只谈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很久以来,窝窝有意或无意地被淡出了人们的讨论,几乎被人遗忘。
此次窝窝上市,意料之中,并未收获多少祝贺,社会各界对窝窝成功上市这件事感到的震动,远超过它可能成为国内首个完成公开招股的团购平台这一划时代的意义。
这就是现实,残酷而又真实。
此刻此际此情此景,假如我是窝窝团,也不知该怎样表达。这种感觉如同一场漫无目的的远行,还没弄清自己经历了什么,就不知不觉积攒了诸多交织的喜怒哀乐,想要向他人诉说,却又不知该从何处说起。
草莽英雄徐茂栋大杀四方
恶意竞争在团购行业何时萌芽,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但个人认为,自从徐茂栋开始专注于窝窝团,国内团购市场的竞争便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徐茂栋生于1968年,是代表性六零年代的企业家人物。1994年,他创建了山东齐鲁超市,由此成为本地最为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之一。2000年,徐茂栋又创办了凯威点告,从事彩信与短信的批量发送业务。2006年,凯威点告被分众传媒所收购,徐茂栋借此实现了财富的套现,并出任分众传媒的高级副总裁职务。2008年,徐茂栋离开分众,创立百分通联,从事手机营销工作。2010年,他购置了由几位大学生创办的窝窝团,从而进入团购领域。
徐茂栋的出身可能让互联网行业的人觉得他不够专业,他身上有种互联网人少有的强势气质,大约在2010年时,媒体报道中称他“强势”的只有刘强东和他自己。也许是他的强势,让窝窝团当时的行为很多人不觉得像互联网公司。这种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徐茂栋经济实力雄厚,在众多团购平台的开创者里,他是资产最为丰厚的那个。考察窝窝团的资金注入过程,除了最新一笔5000万美元由平台早期股东注资,以及2011年时由鼎晖、天佑、清科等好几家投资公司进行的战略合作融资外,几乎再没听说其它资金来源的消息。这在当年竞争异常白热化的团购行业,是几乎无法设想的情形。因此,至今许多人持有看法,窝窝团主要资金源自徐茂栋个人,因而支出时较为大方。
其次,在组合购买活动开展之前,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状况很难达到2011年那个水平,可以说极为罕见,诸如淘宝与易趣、天猫和京东这些平台,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多数时候仅限于表面上的较量,进行一些宣传对抗,而组合购买业务在当年却是全副武装,不仅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还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涉及资金投入、企业并购以及宣传对抗等各个方面,几乎所有能够想到的手段都用上了,这一切似乎是从窝窝网开始的。根据相关消息,徐茂栋自从接触窝窝后,主要实施了几个举措,包括吞并一些小型团购平台,向更多城市拓展业务,加倍招募员工,大量投放广告,以及补贴资金抢夺商户……概括来说,就是用资金换取发展空间、用资金扩大经营规模,用资金压制竞争对手。这一系列策略最终使得徐茂栋在收购窝窝团仅9个月后,就成功扭转局势,占据了团购行业榜首的位置。
依据团800的统计,2010年11月,窝窝团当月销售额仅占整个市场的百分之八,位列第8名,而到了2011年8月,窝窝团以1.7亿元的交易额位居整个市场的首位,在整个2011年全年,窝窝团也仅在拉手和美团之下,排名第三。
因为创业家杂志当时在制作一个封面《团购大跃进》时,特别挑选了徐茂栋和窝窝团作为重点人物,虽然传闻那篇报道后来让徐茂栋非常生气,觉得被创业家杂志欺骗了,此后在窝窝团内部也成了不能谈论的事情,但现在回想起来,假如当时窝窝团的发展速度不够快,也不会获得这样的“荣誉”。
二零一一年,团购领域最耀眼的角色并非美团与点评,而是窝窝团和拉手网,这两家企业堪称旗鼓相当,均由“敢”担任掌门人,徐茂栋与拉手网负责人各显其能,彼此招揽人才、相互揭露内幕、甚至大打出手,双方竞争异常激烈。或许正是这两家企业的激烈竞争,才让团购业务迅速在国内普及,它们也因此成为团购领域的霸主——在部分偏远的四五线城市,了解拉手和窝窝的人甚至比美团还要多,这主要是因为当年拉手和窝窝在疯狂的扩张过程中,很早就渗透到了这些城市。
当年若询问众人哪家团购平台最先公开募股,拉手和窝窝肯定会获得绝大多数的支持,窝窝方面徐茂栋更是堪称首要功臣。还发生过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据说拉手距离上市仅剩一步之遥,最终却未能实现,这背后是窝窝在暗中使绊子所致。
若此事属实,实属宿命轮回。不论采用何种方法,何种途径,窝窝最终赢得了首轮团购竞赛的冠军。只是眼下不清楚窝窝公开募股之后,将怎样审视昔时与拉手两败俱伤的局面,又会怎样审视如今力求成为“第四巨头”的大众点评和美团。
用力过猛之后的痛苦求生
我们这边有个说法,意思是年轻人要是过于卖力,年纪大了就容易积攒许多毛病,而且通常不会活得太久。
他们竭力争夺历史最佳的成绩窝窝团似乎没有太多空闲去品味成功的快乐。2011年末,金融领域突然变得异常寒冷,以团购为代表的依靠资本支撑发展的产业立刻遭遇了严寒的打击——几乎在那个时期没有任何团购平台成功募集到新的资金。与此同时,团购网站的开创者在美国实现了公开募股,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募股成功后其股票价格持续走低,这一情况导致在团购行业初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窝窝团几乎失去了上市的机会。
当前环境下,团购平台之间展开了对精细化管理的竞争,这种管理方式的核心在于,比较哪一方在投入产出比上更优,哪一方能以最小的代价维持运营——团购业务本身产生的利润微薄,平均利润率只有百分之五,再加上其他竞争者的压力,无法轻易涨价,因此陷入了一种令人绝望的局面,不是等待自身发展壮大,而是看谁先支撑不住。此刻,资金雄厚的窝窝团好像也由于先前过度投入,在同一时间失去了以往的激情,逐渐走起了下坡路。
统计资料表明,2012年1月,窝窝团在团购网站中的月度销售额位居首位,到了2月便被拉手和美团超越,跌至第三位,而随后,在大众点评迟来的调整下,团购网站逐渐呈现出“2+3”的态势,美团和大众点评稳居前两位,拉手、窝窝与糯米则展开激烈竞争,争夺第三名,窝窝逐渐沦为团购的第二梯队。
当前,团购市场的整体扩张速度正在逐步减慢,具体体现在:首先,消费者已经不再热衷参与团购活动,原因是团购平台无法为商家提供足够的优惠,导致商品价格缺乏吸引力,团购参与人数在过去一年半里保持不变;其次,团购网站在无法吸引新用户的情况下,为了提升销售额,开始不断累积团购订单,团购逐渐转变为一种常规消费模式,许多团购项目一经推出就能持续半年或一年之久。
窝窝团率先察觉到这一转变,倡导了“窝窝商城”的构想,该平台认为,团购行业未来将逐步转向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所有本地生活服务都将实现常规化运作,而现有的团购订单将演变为类似淘宝的“商品”,用户能够通过网络选择线下体验。为了推动这一进程,窝窝团特别设立了“专卖店”体系,赋予商家自主经营店铺的权限。
必须承认,窝窝团的判断在当时相当精准,为此也付出过诸多尝试,但遗憾的是,这依然没能扭转其处于中游的位置。回顾当下,其实症结所在十分明显,彼时窝窝商城仅仅是把某个想法落实下来,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撑力量,因此很难对实际状况产生任何影响。
率先察觉到情况,未必就能成为最终的成功者。窝窝团切实体验了关于“知情”的煎熬,这种煎熬持续到了2013年上半段。
盟友or对手逃散,自己何去何从
2012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手机支付环境逐步优化,LBS定位功能日益成熟,为本地生活服务网站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团购网站率先受益。彼时,各大团购平台纷纷推出移动应用程序,力求在移动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2013年8月,团购交易量首次突破四千万大关,实现显著提升。2012年中期至2013年8月期间,各团购平台关注的焦点已从销售额转向移动端交易占比,同时更加关注何时能够实现盈利。二零一二年岁末,窝窝团公布实现收支平衡,并且透露手机客户端营收份额已超两成,到了二零一三年八月,各类团购平台移动端所产生的销售额比例普遍达到三十至四十个百分点之间。
团购网站也因此进入了第二轮竞争。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窝窝团好像在这次较量中并没有太多作为,这场角逐使领先者和次领先者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扩大,其背后的缘由主要有三点:
先前“粮荒”状况较为严重,因为“冷战”期间美团与大众点评逐步发展壮大,导致它们在商家渠道和财力上形成了明显优势,窝窝团意图在手机平台上实现反超,但缺乏充足的后勤保障,挑战相当艰巨,困难程度不言而喻
其次,活动范围过于有限,移动设备的应用促使团购服务趋向精准化,用户必须迅速锁定目标团购项目,因此像电影票这类高频使用的团购类别,团购平台将其独立开发成专属应用,并借助该应用来促进核心应用的发展,窝窝团的电影应用在与美团猫眼展开竞争时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第三,在战略高度上存在滞后性,窝窝团仍专注于窝窝商城的构想时,美团和大众点评已着手拓展更广阔的业务范围,美团着手于细化各类服务项目,包括电影票务、酒店预订以及KTV业务,大众点评则推出了座位选择和餐饮订购功能,实施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也许是意识到难以扭转局面,与窝窝团站在同一阵线的团购网站糯米和拉手相继选择离开,2014年年初,糯米从人人网转向百度,开始作为百度在本地服务行业的一部分获得支持,2014年10月,拉手也被宏图三胞收购,踏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先前排在第二位的团购平台中,仅有窝窝网依然停滞不前,是像糯米网那样归属到BAT旗下,还是像拉手网那样寻得新的运营主体?窝窝团的选择看似十分有限,但它最终决定了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
毫无预兆地,窝窝团宣告了它的美国股票发行计划,不管未来怎样,这算是对自己先前努力的一个总结吧,不清楚此时窝窝的心情怎样,是因上市而感到高兴,还是因市场价值未达预期而感到失落,抑或是因某种原因而感到无措或者因为价值被低估而感到难过,每个令人心酸的事件里,都隐藏着一段只有当事人才能理解的过往,这种过往也许只能由当事人去琢磨,去积累,等待岁月来揭示所有谜底。
颇为奇特的是,在公众普遍持否定态度时,许多言论都隐含着窝窝团早已存活至今且颇具年头的印象,然而,窝窝团自其创建之日起,至今仅有不到五年的发展历程。特意上网核实过,聚美优品是2010年3月建立的,与陌陌的成立时间相同……在聚美优品首次公开募股时,当时的社会评价大多是成立不到四年的公司就实现了上市,赞誉之词接连不断,相比之下同年的窝窝则给人过于陈旧的感觉。这件事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林志颖和郭德纲年龄相同,当看到Kim时,很多人问她何时会生个女儿,而郭德纲最近有了儿子,公众普遍的反馈是,老郭的身体确实不错……这个注重外表的社会,其实相当现实和无情。
回想起那些过往的场景,仿佛欣赏了若干熟悉的景致,显得既真切又朦胧。然而,对于当下的窝窝团而言,恐怕仅能是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如何唯有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