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糖分摄入,是众多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人严格限制食物选择,将精制谷物换成全谷物,在日常生活中极力避免含有甜味的成分……然而,有些人却产生了困惑——我已经将玉米作为米饭的替代品,为何血糖水平依然波动不定?
[]
玉米分几种,吃错不控糖
玉米味道好,营养丰富,属于杂粮,是许多糖尿病患者愿意选的米饭替代品。不过,玉米有好几种,有些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完全用来替换主食。
糯玉米不适合吃
实际上,质地软糯的玉米品种富含较多支链淀粉,这种玉米属于黏性食物,口感软而黏,导致其引发血糖波动的幅度很大,与糯米相似,容易被人体消化。这种玉米吃进肚子里后,血糖水平会迅速攀升,因此无法帮助调节血糖。
甜玉米有限的吃
甜玉米与普通玉米不同,这种被称为水果玉米的品种,味道甘甜,不过含水量比较大,支链淀粉比例不高,因此引起血糖波动的幅度较小,对于糖尿病患者更为适宜,属于中等升糖指数的食物,但甜玉米并非完美,它的可溶性糖成分丰富,多数由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构成,吃进去之后血糖容易快速升高,因此不宜大量食用。
老玉米纤维太粗
成熟的玉米相对更安全,因为它含有的可溶性糖分不多,身体消化吸收的速度比较慢,能够帮助避免血糖快速上升。不过,这种玉米的粗纤维比例很高,味道也不怎么样,所以不能完全当作主食来吃。对于消化系统比较脆弱的人来说,这种玉米也不太适合食用。
总体而言应当以杂粮来替换主食,但不宜彻底更换,最好是两者各占一半,将杂粮与米饭一同烹煮并一同食用。
这些伪粗粮,一步一个坑
挑选粗粮当作主食时,常会碰到玉米这类“必须认真分辨”的食材,此外,市面上还混杂着许多“假冒粗粮”,使人难以辨别真伪。
01
五谷杂粮粉,吃了不控糖
粗粮中的膳食纤维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它能够减缓糖分的分解,使糖分分解的速度明显慢于精制谷物,粗粮的降血糖效果正是基于这个原理。然而,市面上流行的“五谷杂粮粉”,实际上是将粗粮处理成了精制食品,在研磨成粉的步骤里,会损害部分膳食纤维及其他微量成分,同时也会使其促进血糖上升的作用更加显著。
以具体事例来说明,燕麦在常规烹煮时,其血糖反应值是61,而红豆的该数值为25,然而一旦将它们磨成细粉,前者的指数会猛增到85,后者的数值也会急速攀升至75,这便是破坏了食物中的纤维成分后所引发的血糖波动现象
02
粗纤维面包饼干馒头等制品
市面上售卖的所谓“粗粮加工食品”,其健康益处常被夸大。有些标榜“全麦”的面包,实际全麦成分微乎其微,含量常常不足三成。一些宣称“高纤维”的饼干,纤维含量同样有限,却往往含有大量油脂。而那些味道甜美的“天然麦片”,可能添加了过多糖分。这些食品的主要功能在于取悦口感,而非真正有益健康。
03
长时间高温熬煮的粗粮“八宝粥”
粗粮中的淀粉在50至60摄氏度时会进行糊化过程,糊化之后的淀粉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从而使得血糖水平上升速度加快。
高温长时间烹制会损害谷物里的营养成分,进一步降低其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这么吃粗粮,才能更有效
实际上,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就是一般人的均衡膳食,理想的食物搭配应该包含各种营养素,不偏重某类食物,要能配合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同时也要顾及个人的喜好,选择粗粮时也应遵循这个标准。
日常饮食挑选主食,最好把全谷物和精制米面组合食用,要关注食物种类丰富。
建议日常摄入全谷类及杂豆类食物的量维持在50至100克,这个数量应占主食总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较为理想,同时要避免食用经过研磨的“假粗粮”,最好是将这类食材提前浸泡后再与白米一同烹煮。
另外,粗粮的实际作用并非降低血糖,而是帮助稳定血糖,粗粮含有丰富纤维,能够延缓粮食中淀粉的分解和吸收,进而使血糖上升速度减缓。针对部分消化系统敏感的糖尿病患者,若无法食用粗粮,完全能够通过补充水溶性纤维来达到目的,同时降低精制谷物的食用量。
总而言之,唯有选对食物,才算真正享受了饮食,否则只是徒劳无功,如同用空篮子去打水,终究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