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岛的前世今生

日期: 2025-09-12 00:05:26|浏览: 5|编号: 13038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长江向东流淌,经过镇江时转向,形成一个宽广的河湾,由此形成了一片被水环绕、占地332平方公里的沙洲,由于它独自矗立在扬子江中央,因此得名扬中岛,它是长江中仅次于崇明岛的第二大沙岛,也是我国江河海域里排名第五的岛屿。

岛是扬中人的根

根据文献记载,东晋时期首次有西沙、中心沙、雷公沙等三十多个沙岛出现在江面上。到了隋唐时代,这些小沙岛慢慢合并成了一个大沙岛。在宋末明初的时期,沙岛逐渐发育完整,并且持续不断地向远处延伸。到了清朝晚期,江面上的船只如果遇到风浪,就能够依靠这个沙岛作为掩护,躲避风雨获得短暂的安宁,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岛屿最初被称作太平洲。

清朝末期,太平洲先后被镇江府、常州府、扬州府轮流管理。1904年光绪三十年时,两江总督在太平洲建立了太平厅,这样太平洲才拥有了独立的行政单位。到了1912年民国元年,太平厅被改成了太平县。但由于和安徽省的太平县同名,1914年就改名为扬中县。1994年,扬中县被撤销,变成了扬中市,它是江苏省人口和面积最小的县级市,也是江苏省内唯一的一个江岛县。

扬中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聚居的场所。根据《扬中家族传奇》这一著作所载,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开始有人在此定居,最初的居民主要源自黄姓、蔡姓、胡姓、夏姓等十五个宗族,他们在这里代代相传,不断繁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三十三万居民规模,街头巷尾到处都是鲜活的生活气息。

船是扬中人的魂

扬中岛在早期时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任何公路、没有汽车、也没有桥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三无”孤岛,人们仿佛生活在另一个时空,水和沙成了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岛上的蚊虫特别多,而比蚊虫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岛上的居民白天忙于耕种、捕捞以及柳条编织,不停地干活来消磨时光,到了晚上,他们疲惫地躺在船上,观赏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生活显得异常单调乏味。由于江河阻隔,日常需要购买柴米油盐等基本生活物资都非常不便,如果没有渡船,就只能对着江水徒然感叹。

每逢那段时日,总会弥漫着一种消沉的气氛,让人感到十分困惑,只有船只,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寄托,外出必须依靠船只渡河,没有船只就寸步难行,所以人们对船只怀有性命攸关的深厚情感。

扬中水上交通的源头,可上溯至清朝乾隆朝代。乐生洲南沙的田家,率先发展起扬中的水路运输。起初,他们购置了排水量不超过五吨的木制小船,在长江上从事货物往来。到了道光时期,他们改用四十吨以上的木船,从扬中岛启航,穿过上海,进入浅海,最终抵达烟台、青岛、大连等北方沿海都市。通过这些航线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他们又添置了一艘载重量超过百吨的大型海运船只,将航线拓展至更远的深海区域。

接着许多人都学着田家开始做水上运输,岛屿上的航运队伍持续扩充。从民国时期起,因为运输要安全,扬中的货船大多沿着长江内河运输,在扬州、南京等周边城市之间来来往往,进出口的货物主要是农产品和其他日用品。随着家庭制作手工业不断进步,民间货运渐渐多了起来,因此在扬中就出现了水上“货运团体”。粮食帮专门负责粮食的流转,他们把粮食运往省内主要城市,然后满载其他货物返回扬中贩卖;柴草帮经常把两条船并排系在一起,运送芦苇、麦秆、稻草、蒲草、柴火等物料,销往外地的造纸作坊作为原料;芦席竹器帮主要经营竹子、芦席、竹器、柳编等手工艺品,把它们运到南京、安徽、浙江等区域进行销售。扬中邻近镇江、扬州,并且紧靠京杭大运河,因此迅速崛起为长江沿岸一个别具一格的水上交通枢纽,担当起货物集散的重要角色,成为富商巨贾必经之地,同时也是船家女性停船休憩的闲适场所。

根据扬中早期的航运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前,当地拥有运输船只超过两百八十艘,同时还有渔船两百多条。由于扬中地区当时没有桥梁与其他地方连通,这些船只便为民众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了扬中地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依靠,被视为与当地百姓密不可分的“伙伴”。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持续发展,船舶不断革新,从木质帆船演变至水泥船只,进而发展为钢铁船体,驱动方式也从人力操作转变为机械驱动,民众的生活水平相应得到改善。

常言道:江河平缓亦暗涌,驰骋江河七成危。水上交通较之陆路交通,凶险倍增,祸事频发,即便田氏家族的大型船只,也险些遭遇覆灭之难。更兼货品匮乏,运输收益微薄等困境,近年来越来越多人不再从事水上营生,多数船夫弃舟登陆,在岛屿上安家落户,或经营商铺,或从事畜牧,或耕耘田亩,生活日渐兴旺。

无论如何,值得赞扬的是,艰难时期是船只支撑了扬中百姓,船是善待扬中家园的恩赐、是亲密的伴侣。虽然经历里,交织着悲欢离合、坚韧不拔、情仇纠葛、奋力抗争,但回顾往昔,依然令人感动落泪,深深感激大自然给予了江岛,生命赠予了船。

桥是扬中人的命

扬中人对桥梁的敬重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源于长久在岛屿上生活的特殊环境所形成的心理。当地存在许多以桥命名的地名,例如西来桥、八桥、丰乐桥、彩凤桥、建设桥、万福桥等,一个面积不大的地方,包含桥名的地名多达七十多处。这充分显示出扬中人对桥梁的重视程度,其程度之深,几乎可以和人们对摆脱贫困生活的热切期盼相提并论。在扬中众多造型各异的桥梁中,历史最为悠久且声名最为卓著的,要数栏杆桥。

栏杆桥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它旁边有长江古渡口。根据《扬中县志》的记载,栏杆桥古渡口最初是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立的。一开始,只有一条私人小木船提供摆渡服务。后来,改用木帆船来运送乘客和货物,在栏杆桥和丹徒新港之间来回穿梭。新中国成立之后,到了1956年,栏杆桥渡口从私营性质转变为集体经营,由县政府统一管理,渡船也换成了轮船拖带的木趸船。1957年下半年度,扬中栏杆桥与丹徒大路之间的汽渡开始运营,江岛内外的小型车辆得以借助轮渡实现往来,扬中由此宣告结束没有汽车通行的时代。

汽渡码头每日接待旅客数量超过数百人,并且岛屿周边十几个小型民用渡口同时运作,却仍然无法满足众多货物和人员过江的需求。每逢狂风暴雨或浓雾弥漫之时,常常数日停航,严重影响岛上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古人曾用诗句形容这种状况:小船横渡天堑,风浪使人心惊胆战;对岸看似咫尺,却因江水阻隔而远隔千里。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扬中居民逐渐领悟到“发展经济必先完善交通,架设桥梁是首要任务”的深刻含义。大家默默憧憬,将来某天江面能够“架起通途”,彻底摆脱交通不便的困境。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1994年的秋天,让人猛然一惊。期盼已久,扬中长江大桥在栏杆桥渡口的地方落成并开放使用,终结了扬中地区没有桥梁的过去。从此,坐船过江不再是人们唯一的出行方式。同时,这也意味着曾经兴盛了两百年的栏杆桥古渡,随着新桥的建成而迁移到岛上,随着潮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彻底完成了它在历史中的使命。

扬中人于改革开放之机,奋发图强,桥梁建设日新月异,数量与规模持续增长,夹江两岸相继落成扬中一桥、二桥、三桥、四桥及横跨江心连接岛屿的泰州大桥等宏伟工程,每一座跨江长桥,皆似空中绽放的缤纷彩带,构成江景中最亮丽的画面。

现在,站在桥栏上,回想往事,陷入沉思。没人料到,那个本就孱弱的岛屿,竟突然形成了“一圈两线、一岛五桥”的“南桥北渡”的交通网络,从而一跃成为省内拥有最多跨江大桥的县级城市。

涛声依旧再远航

扬中岛上,岛屿因水域而形成,船只因水域而建造,树木围绕堤坝而栽种,花草紧贴河岸而生长,你若身处其中,仿佛沉浸在一幅绚丽的沿江画卷里。那绵延上百公里的江边绿化带,定会让你兴致勃勃,流连忘返。

十几年来,我初到扬中时并非如此感受。彼时,江堤两侧尚有构筑物,那些是违建用于排江水的作坊;江畔地带也存有绿植,多是杂生无序的荆棘、衰败的杨柳;长堤之上亦有植被,都是掩埋于荒坟丛中的野长芦苇、茅草、孱弱的菊花。广阔的扬中岛屿、绵延百里的江岸,能供民众休憩游览的所在极其稀少,空旷无垠的扬子江,只能静默地环绕岛屿向东奔涌。

扬中过去面临水域景观匮乏的问题,需要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宜人的生活空间,市委市政府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尝试和奋斗,同时启动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动力。接着,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江边区域,短短三年内,一个规划得当的岛屿式园林风光区得以建成,还成功获得了国家生态示范区的称号,从此,这座古老的扬中转变为江面上的璀璨明珠。江水之上,许多船只,日夜往来,发出阵阵声响;江岸清澈处,几只白鹭在杂草间玩耍,它们突然扇动翅膀飞向空中,吸引着旁观者的目光缓缓上移,它们优美的身姿映照在辽阔而深蓝的天空,发出一声响亮的鸣叫投入江心,激起一簇簇明亮的泡沫……

江堤里面,春天有桃树李树杏树,到了夏天换成了瓜藤荷叶菱角,到了秋天能看到像火一样热烈的枫叶,还有色彩明丽绿意盎然的桂花,以及高挂枝头的柿子,到了冬天则有不畏严寒的腊梅,香气弥漫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深深吸气,感受到的是令人陶醉的芬芳。

江岸旁边,一些进行产业升级的公司,比如现代渔业产业园、长江文化生态园,都展现出勃勃生机;同时,省级园博园空气清新,朝阳湖水面平静,滨江公园充满欢声笑语,这些江边的“绿色心脏”和“天然空气净化器”,让游客随时都能畅快呼吸,心情舒畅,陶醉其中。让人思绪联翩,浮现出我国知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到访扬中时所题赠予该地的箴言:江水浩荡不知流向何方,三座岛屿在此汇聚;极目远眺烟波浩渺,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太平之境正享太平之福。

扬中岛与水相邻,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变迁,如今早已焕然一新。2019年,扬中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64位。同年,扬中又跻身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排名第8位。这一系列成就,是扬中对新中国七十周年华诞的献礼。借助这些信息,我理解了壮美扬中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回顾可以预见未来,因此心情无比愉悦,感到十分高兴。

屹立于扬中岛,仿佛置身于一条巨船之上,耳边海浪声持续不断,远处船帆的轮廓在百船竞渡的历史长河里,自遥远岁月蜿蜒而来,正挥桨启航,满怀信心地驶向明天。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