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赛百味又又又又传要出售股权消息,估价一百亿美金。
谈及赛百味,多数人的初步认知,总与“营养”、“清爽”以及“在中国本土发展不顺”相联系。
如今提及赛百味,最普遍的看法是,该公司在欧美市场取得的成绩,源于“健康”这个概念。
在国内市场的失败是因为不够“本土化”。
我认为事情并非那么难懂,赛百味在全球范围内的走红,以及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不佳,原因都十分明了。
就一个词,便宜。
在世界范围内成功,是因为便宜。
在国内市场过的不好,是因为便宜过了头。
或许你很奇怪,赛百味在国内还能叫便宜啊?
看完,你就懂了。
因为便宜,所以不便宜。
为什么赛百味在欧美地区大杀特杀?
跟健康有关,但归根究底还是卖便宜。
如果你出过国,你就会立马知道为啥赛百味在国外过的不错。
在欧美国家,餐馆消费相当高昂,普通人难以负担,因此多数人选择肯德基、麦当劳、赛百味或星巴克这类快餐连锁店,它们的价格相对实惠,都属于便捷的快餐选择,而且赛百味的饮品可以无限畅饮。
我周围许多曾出国留学的人明确透露,在海外期间,他们只能负担得起百吉福堡。
至于为啥不吃肯德基麦当劳?
国内的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口味都经过调整,欧美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没有那么美味,赛百味看起来比较健康,但酱料放多了也不太健康。
卖的便宜,赛百味的核心竞争力。
健康很重要,但便宜才是最重要的。
赛百味在国外确实价格较低,但他们并不会强调这一点,跟可口可乐很相似,虽然它售卖时价格不高,但所有宣传都集中展示潮流文化,吸引年轻人,突出个性特点。
品牌角度拉高逼格,销售角度降低售价,这是一手阳谋。
赛百味也是这样,它主要提供的是价格实惠的快餐,不过1999年,一个关于控制体重的叙述引起了广泛关注。
杰尔德.福戈尔体重极重,达到200公斤,他没有进行任何训练和接受治疗,仅连续三个月食用赛百味的三明治,最终体重减轻了将近100公斤。
这个叙述,属于赛百味的市场宣传,即便是在体脂比例达到四成的大洋彼岸,也引发了轩然大波。
接着再作一番对比,赛百味售卖的商品价格不高,因此赛百味得以迅速拓展,很快转变为世界范围的连锁企业。
再强调一遍,赛百味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便宜,便宜,便宜。
两个便宜,缺一不可。
就像人要两条腿走路一样。
一是产品价格便宜,二是加盟价格便宜。
如果你曾经到过一些欧美国家旅行,就会察觉,赛百味是所有快餐中,对你最为和善的一家。
但更关键的,是便宜的加盟费用。
赛百味在众多美式快餐品牌里,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它的创业投资是最小的。
这得益于其一以贯之的“低成本模式”。
首先,不同于一众以炸鸡汉堡为主的美式快餐。
赛百味主要售卖三明治,只需把现成的面包和各类食材通过传送带形式搭配,因此能够节省许多厨房工具和店铺空间。
这导致的是什么?是租金成本和设备成本非常低。
此外,赛百味无需配备精密的烹饪设备,也无需设置两个工作组,一个负责接待顾客,另一个负责备餐制作。
可节省下大量人力成本。
此外,采用“挑选加搭配”的自主选择方式,既能够迎合顾客个性化需要,又可大幅度压缩原材料品项数量,从而有效控制供应链维护开销。
认真琢磨一下,赛百味根本只需管好那些食材的库存,具体搭配出什么成品,并不会增加额外花费,这实在很巧妙。
投入的人力更少,店面的规模更小,花费的成本更低,因此能够降低加盟的准入条件。
在美国,开设一家赛百味门店的初始投入大约为1.5万美元,整体费用大概介于12万到27万美元之间,相比之下,麦当劳的加盟费用则平均高达220万美元。
美利坚合众国系由众多移民汇聚而成之邦国,其中颇多新至者,于专业领域之技艺及人际交流方面有所欠缺,多赖从事小型商业活动以维持生计。
他们需要赛百味。
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
赛百味体系里的加盟商里,有三成到半数是移民,在这些移民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英语或数学能力不达标。
面子上是更健康的生活。
里子上是更低的加盟门槛,为赛百味换来了快速扩张的机会。
到了2002年,赛百味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老对手麦当劳,一跃成为全球拥有最多分店的首席快餐企业。
二零一二年,赛百味达到了其商业历程的顶点,创造了十八亿美元的总收入。
2016年,赛百味触及了分店数量的最高点,全球分店总计有4.46万家。
便宜,无往不利。
1994年,赛百味的联合创始人弗雷德到中国考察。
看到麦当劳人潮涌动,弗雷德信心十足,觉得赛百味要是进入中国大陆,至少能开设两万家分店。
1995年,赛百味进入中国。
如今距离28年前,当初承诺要建立两万家分店的美味佳,实际开设的店铺仅有661家。
作为对比,麦当劳是5700家,肯德基则超过了9000家。
为什么?
根源不是“本土化”,而是“低成本”。
举个例子,市场响应。
一般快餐品牌拓展市场,先开直营店,盈利后再做加盟店。
赛百味在国内市场仅设加盟网点,这些网点通常呈层级结构,实施分级管控。
这就导致了管理链路的冗长。
赛百味在美国设有总部,亚太地区的总部位于新加坡,亚太总部之下是中国总代,中国总代再向下是城市代理,城市代理之下才是最终的合作商家。
冗长的管理链路,导致市场响应速度迟缓,无法快速作出反应。
2007年,赛百味中国的总加盟商穆择华曾经提出过,赛百味应该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口味,这样做是为了满足中国顾客的口味偏好。
但赛百味推出的第一款本土口味三明治是什么时候?
是2016年的川香麻辣鸡三明治。
十年磨一剑也不是这么个磨法。
这种追求低成本导致不可控的弊病,贯穿了赛百味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赛百味在中国市场几乎毫无声量?
赛百味在中国运营时,营销开支源自店铺销售所得,具体做法是按比例从营收里划拨,这种方式属于广告费支持模式。
这种做法让赛百味品牌无需承担高昂的宣传费用,资金能够持续增值。
赚得越多,广告越多,广告越多,销售越多。
算盘打的美国那边都听到了。
但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为营销投入与收益关联,收益欠佳的区域推广力度就弱,推广力度弱收益就更加不理想。
恶性循环。
此外,受限于地域分割,赛百味也无法实施类似KFC和麦当劳的全国性市场推广活动。
再到具体产品。
大家都吐槽赛百味的三明治和点餐模式不适合中国消费者。
但赛百味也没得选。
它的廉价厨房设施无法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供应大批量即炸的温热菜肴。
人员数量非常稀少,无法同时安排一部分职员在接待处服务,另一部分职员在厨房进行工作。
借助公开点餐方式来削减供应链开销,这种做法对于原本就陌生三明治的国内顾客而言,简直如同当众受刑一般。
赛百味在营销方面、产品层面以及运营方针上,都受限于低成本的经营思路,难以摆脱这种模式。
而且,无法改变。
改变需要钱。
大改,需要更多钱。
但这个钱,加盟商不会出,品牌方不想出。
因此,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些在社交平台展示时尚形象的女性,在社交圈中竞争激烈,某个快餐品牌推出的特定优惠活动,已经成为广为流传的互联网现象,就连另一个快餐连锁店,也开始售卖传统中式早点。
美式快餐御三家卷成了中式早餐吉祥三宝。
而赛百味依然是那个美式正宗赛百味。
更要命的是。
赛百味在欧美市场,靠的是便宜。
但在中国市场,赛百味不便宜。
从购买角度,一个小份赛百味三明治就要三十多元,而一碗兰州拉面不到二十元,不仅份量足,而且吃的时候感觉很温暖。
更不要说,麦当劳肯德基的各种套餐,也不说华莱士和塔斯汀了。
从加盟端,赛百味的加盟成本在中国也不算低。
赛百味在中国的竞争对象并非麦当劳肯德基,更不是华莱士塔斯汀蜜雪冰城。
而是沙县。
在美国,赛百味的主要加盟全体是移民。
他们能够选择的,只有西式快餐。
赛百味的便宜,赢得理所当然。
中国市场另有不同,快餐连锁的加盟者,要么是规模较小的个体经营者,要么是实力雄厚的投资集团。
大型资本倾向于采纳肯德基麦当劳这类经营体系更完善的商业模式,确保能够盈利的知名品牌。
而小商户有更多选择。
广东人擅长制作肠粉,福建人精于烹饪沙县小吃,东北人善于烹调麻辣烫,西北人长于制作兰州拉面。
花费八万块没有必要,可以寻访店铺拜师学艺,或者从网络购买教学资料,随即着手操作,这笔钱足够支付房东好几年的房租,何必付给赛百味呢
于是你会发现,赛百味的优势全无。
关键是,赛百味不知道这一切吗?
一线员工和管理者,非常非常清楚,大家都不傻。
当前,需要重新审视因削减开支而形成的,极其冗长的,审批流程了。
因为便宜,导致不便宜。
无知和弱小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