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德国牛奶企业与福德赛兰企业宣告,由于部分乳制品中检测出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因此将在整个德国地区撤回所有脂肪比例达到1.5%的1升包装的脱脂牛奶。德国牛奶企业的发言人奥利弗·巴特尔特说明,这两种细菌能够引发剧烈腹泻等健康问题。
内部例行检查揭露了此次“问题牛奶”的来源。生产线上的密封装置出现故障,造成病菌混入。事故发生后,工厂已更换了损坏的装置,不过即便如此,也无法确保同一车间生产的产品完全无虞。因此,关联零售商被迫下架所有可能受影响的产品。至今,尚未收到关于这批“问题牛奶”引发疾病的消息。
最近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又启动了一次产品撤回行动,涉及上千种肉类商品,官方表示这些食品或已被李斯特菌污染。德国媒体焦点在线披露,此次撤回的肉类均源自维尔克·瓦尔德克肉类与香肠企业。该公司产品此前已导致两人死亡,另有37人出现健康问题。
依据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所公布的资料,近些年德国食品被强制下架的案例数量显著增加,由2012年的83宗增长至2018年的186宗。到目前为止,今年10月之前食品被勒令退市的事件总共发生了160起。
巴伐利亚州消费者保护中心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达妮埃拉·克雷尔指出,食品召回事件数量急剧增加,其中一个因素在于,食品制造企业过去较少运用召回信息发布渠道。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食品生产商和监管机构都更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被扩大,因此更加注重产品召回,这体现了一种更为审慎的态度。
近期多次出现产品召回情况,这表明即便是在食品安全管控体系较为健全的德国,食品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这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根据维尔克·瓦尔德克肉类与香肠公司位于黑森州的消费者权益维护部门网站披露,今年8月下半月,当地监管机构就察觉到该企业存在食品卫生问题,然而直到10月上旬,德国联邦消费者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才决定对相关肉品实施撤市,时间上的延宕进一步暴露了食品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
德国建立了相当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具体到食品立法层面,相关的规章制度超过两百个。此外,作为欧盟成员国,德国需要遵循欧盟层面的统一食品安全标准。不过,就监管体系而言,在德国,食品质量的管理主要依靠企业自主实施。所有参与食品制造流程的企业都必须对自己的产出品进行安全检测,并且要把检测情况详细备案。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对外监督。各州政府负责地方机构的组建及人事调配等事宜。在联邦层面,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仅负责全局性的统筹协调。
德国媒体研究揭示,正是因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各自为政,导致各方在遭遇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时,难以迅速制定出协同一致的处理办法。近些年来,由于物流配送、货物存储等领域的进步,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众多企业制造的食品不再只供应本地商贩,大量产品被运往其他区域,有些甚至销往世界各地。这表明,德国当前比较零散的监督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现在食品安全的监督要求。
德国食品安全管理存在体系方面的不足,同时遭遇人员短缺的问题。德国联邦食品监管员协会负责人安雅·蒂特斯指出,距今大约十五年,德国便显现出食品监管人员招聘困难的状况。许多地区不愿意承担高昂的专业培训成本,而且食品监管者的薪酬待遇相较于其他行业缺乏竞争力。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刊文指出,各州当局与联邦层面需积极介入食品安全监督的实践环节,如此方能切实维护民众的消费利益。
(本报柏林电 记者 花 放)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9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