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家版本馆开设“团圆——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

日期: 2025-09-21 03:05:32|浏览: 3|编号: 13792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广州国家版本馆举办“团圆——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大家瞧瞧,月饼在慢慢变换模样,以月之圆满,寄托人之团圆,中秋节有全家一起品尝月饼的传统,圆圆的月饼形状,寄托着团圆和睦的美好愿望,在南海之畔的这片富饶土地,诞生了具有岭南风格且影响广泛的广式月饼。“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是广州国家版本馆的三大展览项目之一,这个展览不仅呈现了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月饼”,更将其视为承载中华文化传承的符号加以展示,体现了月饼的历史延续性。“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局部  此次展览首次将“广式月饼”文化全面展示  进入氛围浓厚的展厅,可见所有展项规划与展品摆放,均以“中秋”主题为核心。这个展览借助近现代月饼的包装和模具来呈现内容,通过中秋的风俗和广式月饼来建立联系,围绕家庭和睦的国家理念展开,整体分为六个主题,分别是“起源,中秋的礼节”“广式,独特的风格”“感恩,食物承载的礼仪”“国潮,民族的自豪”“同根,团圆的风味”“问天,人与月亮的团聚”,每个主题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1906年月宫玉兔捣药版式月饼模,19世纪末,广州城西的糕点店铺,常用莲子熬制成的莲蓉,作为酥饼的填充物,味道芬芳,深受喜爱,莲蓉馅饼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月饼样式。展览运用了包括243件史料、模具以及包装在内的各种实物进行展示,内容从中秋节相关的史料版本讲起,叙述了广式月饼物件版本的发展演变、材质造型、工艺特点和文化延续等经历,直至如今广式月饼享誉海内外成为中秋不可或缺的美食,在时光的流转中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据消息透露,广式月饼在2009年时被确立为广东省的食品文化遗产,而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则于2022年入选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的策展人李小平表示,这次展览是首次较为全面地展示广式月饼的包装、相关票据、发展历史资料以及月饼模具等。根据历史记载可知,广式月饼在清朝末期伴随广东籍的官员和商贾前往北方及海外发展而逐渐流行开来,其制作工艺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了广东菜系烹饪手法的深刻启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以“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为引,开启了中秋传统习俗的传承记录,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在宋代时开始广泛庆祝,到了明清时期,其社会影响力已与春节不相上下,跻身于国内最重要的节日行列展厅里,一个近乎纯黑的月饼模具格外引人注目,它看起来非常古老,但上面的图案却十分精致,经人介绍才知道它背景深厚——是1906年的月宫玉兔捣药造型月饼模具,据查证,这个模具出自光绪三十二年山西地区,制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以月宫玉兔捣药的民间故事为设计题材,表明中秋食用月饼的习俗在清朝时已普及到全国各地。广式月饼在清朝晚期逐步成型,到了民国时候传到了北京和上海,它的风味还吸收了广东菜系和点心做法的多元特色。根据柜子里一份“1933年陶陶居癸酉年中秋月饼价目清单”就能知道,广式月饼的馅料不只是有莲蓉和豆沙,还包含了腊肠、叉烧、烧鸡这些,都带着很浓的广东菜风格。20世纪40年代,广式月饼声名远扬,持续跟随粤商的脚步向北传播,在广东人创办的茶食店中销售。那个时期的老商号广告印版,是一种制作食品宣传标签的器具,其制作方式是将宣传文字印在红纸片上,然后贴在月饼包装上用于售卖。展览上展出的广告印版采用活版设计,能够根据不同需求更换内容。这充分说明,那个时期的广式糕点品种已经相当齐全,并且可以由此推断出广式茶食点心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程度及其产生的作用。"无论何处有华人的足迹,广式月饼便无所不在"。广式月饼的样式繁多、风味各异,在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港澳地区广受欢迎,凭借其海纳百川的特质,持续进行创新,因此深受海内外同胞的青睐。展厅里一张出自1984年的“香港有男茶楼预售月饼的广告纸”,充分证明月饼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具有特殊意义,1984年的“香港有男茶楼预售月饼的广告纸”,借由马口铁盒的形态,勾起了许多人关于中秋节的共同记忆,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会推出一些带有当地特色的月饼,那么这些月饼应当如何进行包装呢?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之处,在李小平的引领下,记者经由观察历代月饼包装的样式,重新唤起了关于中秋节的往昔印象,稻香村茶食饼用黄油纸做的仿单包装,上面印有嫦娥奔月的场景、龙凤吉祥的图案、八仙过海的描绘,在那个日子,每家每户的橱柜里,都存放着几个装饰着吉祥画面的月饼盒子那个年代,懂得材料是“185mm马口铁罐”的人并不多,然而作为80年代广式月饼盒的标志性包装,可以肯定地说,广州的老街坊们没有不熟悉的,这种包装深入人心。据消息,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马口铁供应商进入内地市场,185mm、210mm的方形马口铁罐包装迅速流行起来,这种广式月饼的包装方式不仅风靡一时,还带动了全国市场的潮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20世纪90年代的白色天鹅图案立体压制月饼铁盒,还保留着现在依然通用的经典铁盒设计,展馆里同时展示了1911到1948年期间小店铺用的月饼油纸包裹,以及1949至1979年主要使用油纸和纸袋的广式月饼包装方式。从1990年起,广式月饼的包装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塑料食品密封盒、东京风格提篮和天然木制盒子最为常见。二十一世纪以来,月饼的包装开始走向文化创新阶段,主要以纸盒为载体,不断尝试新的材质和形态,工艺越来越精致,充分展现了企业和地方的文化特色。其中,“嫦娥奔月”图案曾是月饼盒上最受欢迎的吉祥图样之一。李小平指出,月饼包装不仅是盛放产品的容器,也是对中秋文化进行深入描绘的重要方式。以探求之态 促成新式与旧式激烈交锋 借助“广式月饼文化专门展览”,可以体会出一种“岁月的交汇感”——既包含对往昔的追忆,又蕴含对文化力量的认知。民族复兴正在不断推进,朱雀祥云、刺绣飞天、嫦娥奔月等传统文化符号,正以充满活力的国潮形象向世人展示其独特韵味,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借助国潮设计、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包装等方式进行传播。国潮风月饼,已成为中秋节赠送礼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领着中秋节的时尚潮流。近些年,广式月饼的包装设计,迈入了健康环保的新时期。展厅之中,同样可以见到广州酒家推出的国风特色月饼礼盒,以及故宫博物院与其他博物馆合作推出的潮流款礼盒。展出的“问天”主题区域,运用了音乐感应装置、科技悬浮技术,还有手办盲盒元素,让月饼礼盒变成了当下流行的社交载体。广式月饼的包装设计,整体上体现了中国风潮的时尚感,工艺追求简约而精致,材料注重绿色低碳,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风尚。展品中包括联名月饼礼盒、音乐礼盒、游戏礼盒等富有创意的礼品套装,同时也有陈永锵、方楚雄、许钦松三位艺术名家联手打造的大师定制月饼礼盒。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浪漫想象。值得关注的是,展厅中央的“问天”场景格外引人注目,它展现了现代元素与传统风格的鲜明对比,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意义,借助新颖的表现手法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据了解,这是广州酒家与中国航天机构以“天宫寻梦”为设计主题,由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点技师精心制作的翻糖艺术品。时光流转,月饼中寄寓的相聚、幸福之情,始终是中国人心中不断焕发的情怀;月饼的装点、月饼的形状所揭示的,总是中国人内心的吉祥如意。李小平表示,月饼,是全世界华夏儿女的相聚印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