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还不够健康

日期: 2025-09-21 10:08:20|浏览: 4|编号: 13813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回顾这一年即将结束的2022年,国内的在线医疗领域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人感到失望。

市场热度正在下降,缘由确实错综复杂,不过模式不够吸引人、突破阻力比较困难,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

公司股票价格受到各种力量影响,这并不能解释所有情况,不过它确实可以当作一个参照物,用来衡量领域的发展趋势。

京东健康股价自2020年底触及近200港元高点后持续下滑,到2022年11月已跌至40-75港元区间;平安好医生表现更为疲软,其股价自2021年初最高点近150港元以来大幅下挫,目前不足18港元;阿里健康走势类似,2021年初股价曾超30港元,但进入2022年后始终在5到7港元区间窄幅波动。

阿里健康是国内网络巨头中起步最早的平台之一,它理应获得更多关注。

阿里健康事实上并不缺少好消息。

最近的情况是这样的,阿里在11月17日晚上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年度财报中提到,其直营和其他业务营收达到647.25亿元,同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这一增长主要是由盒马和阿里健康带来的收入增加推动的;更早一些时候,在一个月前的10月25日,阿里健康宣布,到2022年9月30日为止的半年度,公司盈利预计不会低于8000万元。

这些信息确实使阿里健康股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不过这种涨幅维持的时间非常短暂,而且并未形成明显的趋势性转变。

疫情推动了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阿里健康的用户增长十分明显。到2022年3月31日为止的十二个月里,阿里健康线上自营店即阿里健康大药房,年度活跃消费者数量超过1.1亿人。同时,支付宝健康频道的年度活跃用户数达到6.9亿人。这两个数据与2021年同期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那时前者只有4800万人,后者为3.9亿人。

当前状况是,阿里健康的收入主要部分持续依赖医药在线销售,而在诊疗服务以及新兴业务领域的开拓却进展缓慢,这种情形与公众的普遍认知存在显著出入。

名为“健康”,实则“医药销售”。虽然到2021年3月31日为止的12个月,也就是其2021财年,已经赚取了3.43亿元的收入,但阿里健康对于中国民众的健康事业来说,并没有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改变。

整个领域内,已经公开上市的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叮当健康等企业不断展现强劲实力,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知名公司也在悄然拓展相关业务,新旧参与者纷纷行动,表面看起来竞争激烈,实际上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相比之下,以探索历程衡量,备受瞩目的阿里健康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01

[]

医疗领域涵盖药品售卖与诊疗活动,是大众不可或缺的,同时受到严格管理。行业参与者不仅受自身经营方式影响,还受整体形势制约。

阿里充当先行者,从医药电商细分领域切入该行业。2011年6月,淘宝商城医药部门开通,不久后因资质限制暂停运营。第二年2月,改头换面的天猫医药部门再度启用,通过链接具备合规资质的在线药房来化解监管难题。

此后的变化来自政策调整与阿里投资布局。

2013年11月,国家首次发放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零售试点资质。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95095医药平台等三家机构获得许可,这家公司当时并不出名,但它属于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21世纪。

特别关键的是,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设立了药品电子监管码也就是药监码,这项工作委托给了中信21世纪执行。2013年,所有企业制造的国家基本药物(2009版)各个种类基本都完成了编码工作。到2014年3月31日为止的12个月里,药品电子监管业务给中信21世纪创造了5764万港元的收入,相比前一年增长了362.4%。2014年1月,阿里巴巴投资了中信21世纪,到了同年10月,该公司被阿里巴巴改名为阿里健康。

阿里健康通过收购上市平台,接续了中信21世纪的相关业务,从而全面掌控了药品从制造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信息。到2015年3月31日的前12个月里,阿里健康的营业收入达到了3718万港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49.2%。当时中信21世纪的其他业务已经大幅缩减规模,阿里健康的全部收入都源于这项新承接的业务。

这一业务维持到2016年初,湖南养天和大药房等机构提起了诉讼;当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收回了阿里健康药品电子监管码的代理运营资格,并在之后废除了药品电子监管码;阿里健康随后着手构建自己的药品追溯平台业务。

依托药品信息构建医药平台,重点推进医药网络销售,构成了阿里健康创业阶段的规划。2015年4月,阿里健康将天猫医药店收归旗下。需要了解,2014年天猫医药在线交易额达47.4亿元,占医药B2C市场总额的46.9%。

但是这两者的合并直到2016年9月才正式实现。天猫医药馆的加入,使得阿里健康在截至2017年3月31日止的年度中,营收增加了2.91亿元。以该年度财务报告为参照,阿里健康的经营收益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其一为医药网络销售,其二为药品溯源系统,即“码上放心”。医药网络销售的收入为3.79亿元,在总收益4.75亿元中占据了大约八成的比例,而药品溯源系统的收益为0.96亿元,占总收益的比例约为两成。

根据海克财经了解,从2013年岁末开始尝试零售业务资格,直到2018年推行《互联网诊疗管理规范》及相关法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正草案)》发布,这标志着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起始阶段。

那个时期相关政策及规则还比较模糊,像阿里健康这样的参与者们都逐步探索前行。2014年腾讯依托微信平台,推出了连接线上线下的医院服务方案,涵盖了网络预约诊疗、提醒就诊、费用结算等功能;2015年京东拿到了国家食药监总局发放的互联网药品经营许可,正式开展医药网络销售业务。

同样在2015年进入赛道的还有百度、平安好医生与叮当快药。百度组建了移动医疗部门,不过因为搜索结果付费排序导致2016年魏则西案发生,导致其医疗事务拓展受阻,到了2020年3月才再次推出医疗品牌百度健康;平安好医生依托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以医生团队为关键,给予远程医疗指导;叮当快药则专注于药品递送,凭借送药效率高而著称。

仔细观察,当前领先的游戏玩家们主要关注医药网络销售、医疗单位信息化建设以及网络医疗服务,其中医药网络销售由于更易于实现突破,正逐渐成为各方收入的主要来源。

02

多元无从谈起

2018年以后,国内相继颁布的法规政策为互联网诊疗在场所、人员、业务、安全等层面设定了清晰规范,同时对于网络销售处方药品等售药活动有所放宽,参与互联网医疗的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其经营模式也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特点。

在此期间,美团开始涉足医疗消费领域,拼多多设立了医药健康业务板块,字节跳动推出了绿松果应用,该应用后来被重新命名为小荷健康。

阿里健康亦在逐步横向拓展。

2018年阿里健康组建了专门负责消费医疗的部门,着手拓展体检、医美、口腔、疫苗等市场。到2019年3月31日的前一年里,阿里健康消费医疗板块的营收达到1.2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275.5%。另外还推出了远程问诊等新型服务,创造了0.12亿元的营收。不过整体来看,这些新兴业务的贡献非常有限,消费医疗板块仅占总营收的2.5%,而问诊等创新业务所占比重更是微乎其微,仅有0.23%。药品直营和网售医药平台分别创造了83%和13.5%的销售额,这两部分合计,占据了96.5%的整体收入。

这一情况至今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

我们不妨列一下数据。

到2020年3月31日为止的一年里,阿里健康的总收益达到了95.97亿元,其中医药直营和医药网络销售平台的营收为93.0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96.9%。另外,消费医疗、网络医疗服务以及产品溯源和数字化医疗这三个领域的收入分别是2.14亿元、0.38亿元和0.39亿元。

到2021年3月31日为止的一年时间里,阿里健康的总收入达到了155.2亿元,其中医药自营和医药网络平台产生的收入为134亿元,这个数字占了总收入的86%,而医疗健康服务方面的收入则仅有2.84亿元。

到2022年3月31日为止的一年时间里,阿里健康的总收入达到了205.8亿元,其中医药自营和医药电商平台这两项业务所产生的收入为199.07亿元,它们构成了公司总收入的96.7%。而医疗健康以及数字化服务这两项业务则带来了6.7亿元的收入。

此处有必要说明的是,这6.7亿元资金,一部分来源于淘宝、天猫、支付宝、医鹿APP等平台提供的诊疗、预约、接种、检查、中医诊疗以及溯源平台相关服务,另一部分则涵盖了收购小鹿中医所贡献的2.23亿元收益。

京东健康的尴尬与阿里健康接近。

以过去三年的数据来看,京东健康在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实现的总体营收分别是193.8亿元、306.82亿元和202.2亿元,而在这段时间内,医药与保健商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68亿元、261.77亿元和174.8亿元,这些收入在总营收中的比例分别是86.6%、85.4%和86.4%。可见医药电商在京东健康营收中亦扮演极其重要角色。

阿里健康线上诊疗进展迅猛,其日均问诊单量2020年达18万,2021年增至30万,同期京东健康分别为10万和19万,前者步伐更大;医药电商领域,两家平台商品种类均超4000万,基本满足用户需求,京东健康在配送环节表现更佳,其配送费用占比2020年是10.3%,2021年降至9.8%,而阿里健康同期为12.3%和11.7%。

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均致力于医药服务向医疗服务的延伸,均寻求打造集成式医疗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允许病患通过在线医疗机构进行问诊,接着领取电子类的诊疗单据,然后能立刻向网络上的药品供应点提交购买申请,药品会直接送至住处。就收入构成而言,这两家公司数字化医疗领域的拓展程度尚显不足。

仅就阿里健康来说,依据海克财经的调研,阿里健康即便在某些方面做过精细化管理的探索,其实际成效基本还是集中在药品销售环节。以阿里健康重点推广的慢性病优惠项目为例,慢性病患者通常对医院和医生没有品牌偏好,医患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医疗服务的周期比较长,此外药品的购买需求比较固定

03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