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宣传片——《时光里的三七》

日期: 2025-09-24 20:08:31|浏览: 8|编号: 14059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阳光照射下,三七棚里长势良好的三七。(资料图)

三七属于五加科人参家族,是一种非常名贵的稀有药材,它的名称来源于“七片叶子三根茎”这一特征,其肉质的主根是主要的药用部分,人们常称之为“三七头子”。这种植物天性较为柔弱,对阴暗环境比较敏感,目前仅在北回归线附近海拔1200米到2200米之间狭窄的区域生长。人类使用三七的历史已经超过了3000年,而文字上的确切记载也有超过600年,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

准备入药加工的三七头子和干三七花。(资料图)

三七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被称作补血的首选良药。当代医学研究发现,这种药材对于心血管及脑血管病症的医治、延缓生命衰老过程、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均展现出非凡的疗效和奇异的效果。

三七与文山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当地地形复杂多样,包括连绵的山脉、起伏的丘陵以及众多的河谷和沟壑,整体地势较高,平均海拔达到1250米,全年气温稳定在18.4℃,空气湿度常年维持在75%,这些气候条件与三七理想的生长环境高度契合。

烟雾朦胧的文山老君山。(资料图)

文山地区的特殊地理气候,以及当地独有的文化积淀,共同造就了三七品种的丰富多样和卓越品质。在全世界的人参属植物中,文山地区就占据了其中的六种,不仅囊括了所有三七的自然形态和变异品种,还建立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三七基因库。与其他地区的同科植物相比,文山三七不仅产量更高,外观更佳,尤其是其药用成分皂苷的含量,更是遥遥领先。

满园的三七红籽。(资料图)

文山平坝三七古镇。(资料图)

平坝三七古镇,曾是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三七交易重镇。纵然岁月沧桑,古建筑群落依旧存在,包括古楼,古街,古树,古庙,还有防盗的地下暗道,无不彰显往昔商旅辐辏,只为三七交易的鼎盛景象。

二十世纪初期,文山市柳井乡马边塘村,一支运送三七的骡马商队,曾经过此地。(历史照片)

柳井乡马边塘村,是文山马帮启程之地。20世纪初,他们从这里出发,将三七艰难运送至香港。时至今日,那被称为“三七古道”的路线,静静诉说着往昔。文山三七,在马蹄的节奏中,经过蒙自、昆明,或百色、两广,或河口、越南三条路线,最终抵达中原,传播至东南亚,甚至漂洋过海,远至欧美。

朝阳初升时的文山城。(资料图)

三七最优质的产自中国,中国最优质的三七产自文山。文山,被全世界公认为三七最初的生长地以及最重要的产地,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三七都来自文山,并且在这里聚集和分散。三七和文山,早已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代表,互相成就。

文山三七种植文化

文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料图)

老君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拥有保存最为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这种森林生态系统非常珍贵。早在3000多年前,文山少数民族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野生三七,他们还意外地解开了三七神奇的药效之谜,从此开启了用三七进行采挖和医疗的历史篇章。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三七的知名度持续提高,这种药材大量从南方输送到北方,并且传播到国外地区,三七的供应量赶不上需求量,导致野生三七资源被过度开采,几乎完全消失,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将野生的三七转变为家养的品种,同时发展人工栽培技术,这些新的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三七产业的主要模式。

三七全株。(资料图)

老君山脚下,茂密的树林之中,人工培育的三七生长得郁郁葱葱。在林间种植三七,模仿其最初的自然生长环境,目的是为了培育出品质上乘的生态三七。这种方法是如今人工种植三七的先进途径,同时也是数百年前文山开始驯化三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三七种植棚。(资料图)

从滴水岩村向远处望去,山顶覆盖着茂密的树林,山脚处居住着人家,山坡上三七种植园和庄稼地色彩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协调的画面。在文山地区,像滴水岩这样的村寨很多,长期以来都以种植三七为主要生计,种植技术既传承了传统方法,也不忘进行探索和革新,逐步将三七从林下引种到田间,将零星的种植发展成大规模的种植,稳步走向三七种植的鼎盛阶段。

正在晾晒的三七头子。(资料图)

文山当地三七的培育流程极为繁复,手工操作层面精妙绝伦,这种情形远非人们对草木的认知所能理解。挑选阳光充足的山坡,选用沙质壤土,模拟三七自然生长的环境,建造“三分向阳、七分遮阴”的三七棚,通过挖沟造穴来创造生长空间,必须在立春节气前完成红籽的播种,播种后要等一年才能进行植株的移栽,整个生长周期需要持续三年的精心管理,包括采集三七花和红籽,以及挖掘、清洗和晾晒三七的根茎,所有步骤,所有材料,所有环节,都必须怀着恭敬之心,认真照料,不允许出现丝毫的疏忽和懒惰。

人工培育的三七籽条。(资料图)

每年七、八月,三七伞形花序由外向内逐步绽放,点点缀落,满目青翠令人赏心悦目;采摘晾干后可作为食材烹饪,口感甜润且寒凉,能清火利肺。八月至九月,三七花朵随风结果,待到秋季成熟转为鲜红,园内红绿交织,景象繁盛使人目眩神迷;收获的三七红果去除外皮并晒干,便得三七的果实。深秋期间,开始采挖三七的季节,三七田地中,村落四处,甚至整个文山地区,人们都会展现最灿烂的笑容和愉悦的心情,迎接盼望已久的三年一度的三七收获。

朝阳下的三七棚。(资料图)

当前,文山三七的培育已经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种植区域拓展至十万公顷以上,收获量能够满足全球市场的需要。三七的培育方法持续进步,品种维护,作物间作,环境友好型施肥,绿色病虫害管理,遮光设施,规范化的种植基地,这些往往是一个新的技术规范尚未确立,更新的技术实践就已经开始。

文山三七的培育历程,经历了野变家、存护种源等阶段,发展了从零星栽种到规模化生产的过程,这段历史跌宕起伏,文山对三七的专注和坚持始终如一,它留下了让三七延续至今、繁衍生息的文山方法、文山知识、文山精神。

文山三七药食文化

科研人员开展三七药用价值研究。(资料图)

文山三七的制药方法,在代代守护和持续革新中不断演变。二十世纪初期,昆明“开化三七庄”精通三七“生消熟补”的原理,改进了用鸡油炒制三七的旧方法,发明了“三七精粉”;还开发了以生三七粉末为主料的“白药母”,专门治疗止血和消散瘀血。这些产品一度控制了云南三七药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开启了三七药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加工包装好的三七粉。(资料图)

片仔癀出现于更早的时期,白药母则诞生于近代,如今是云南白药,以文山三七作为核心成分的药品数量众多,达到千计之多,这些药品在危难时刻能够挽救生命,在需要时赋予健康,其历史渊源非常悠久,流传下来的故事也极为丰富。

正在加工的三七汽锅鸡。(资料图)

三七宴,所有菜肴都与三七关联,是文山款待宾客尊贵的隆重方式。三七花炒鸡蛋,三七汽锅炖鸡,七花八卦汤,火丝扒七根,七粉豆腐丸子,原本普通的食物,因融入三七成分,增添了营养的价值,蕴含了深厚的内涵。

三七属于药食两用的植物,三七的花和根在过去就是文山当地百姓经常使用的食材。通过将一日三餐转变为有益健康的饮食,再将健康养生的理念融入日常饮食中,这就是三七与文山百姓生活的相互结合和渗透。(张艾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