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营销依赖卖券的公司
克莉丝汀由台商罗田安在上海建立,主打面包与蛋糕产品,最初在上海起步,后来成为长三角地区的著名面包店。90年代,上海西式点心尚未流行,克莉丝汀在面包领域首创中央厨房模式,通过品牌连锁经营,将店铺遍布上海各处。发展迅猛时,克莉丝汀每五天就开设一家新店,每天消耗十吨面粉。
上海市食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烘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克敏了解克莉丝汀的迅猛扩张,该公司在高峰期公布的月饼销售金额达到4亿元,同时月饼券和面包券的销量也十分惊人
二零一二年,克莉丝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荣膺国内“烘焙业首家上市公司”美誉,那被视为该企业最后的鼎盛阶段。二零一三年,公司首次披露经营性亏损,到二零二一年,亏损记录已延续九个年头。二零二二年前六个月,克莉丝汀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七千三百万元。
克莉丝汀把资金链紧绷的缘由归咎于疫情状况,不过,根据财务报表的数据,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企业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负2.24亿元;在疫情之后的2020年、2021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负1.1亿元、负1.7亿元,与2019年相比,亏损的金额实际上有所减少。这表明,克莉丝汀的业务早已面临困境。
林昆辉在上海烘焙领域有丰富经验,他向《中国企业家》表示,克莉丝汀早已落伍了
林昆辉从事烘焙领域已经二十多年了,曾经在上海面包新语等好几家有名的烘焙和餐饮公司负责研发事务。根据他的了解,克莉丝汀的明显下滑,是从2006年左右开始的。
上海市民对面包的新鲜程度要求很高。早在1997年,就有消息指出,上海人不再购买隔夜的面包,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购物方式。2003年、2004年以及2007年,新加坡的面包新语、韩国的巴黎贝甜和台湾的85度C相继进入上海市场,它们的即时制作和售卖为上海市民提供了全新的感受。
那时,面包新语在店铺内设置了一种装置,选用完全公开的形式,顾客挑选面包时能够看见制作情形。85度C也运用了同样的即时制作即时售卖的形态。这些品牌来到上海后,被上海市民当作了"新欢"。由于中央工厂统一制作,然后运送到各个分店销售,克莉丝汀的市场占有比例慢慢变小。
克莉丝汀发展到现阶段,缘由众多,最为明显的是商品迭代能力的不足。商业管理领域的冯宏向《中国企业家》透露,近些年克莉丝汀始终未能推出任何创新产品,当前的商品与十年前相比毫无改进。据他回忆,克莉丝汀的几款招牌食品,比如年轮糕、蟹派、蛋挞、口袋面包,风味还算可以,但这些食品问世的时间都非常久远。“蟹派是2000年代研发的,距现在十几年了。”
林昆辉对市场产品反应更为敏锐,他发现,其实克莉丝汀并非完全没有进步,只是进步的速度没有跟上行业趋势。他回想,2009年他刚到上海时,克莉丝汀曾重点推广“胚芽乳”食品,但那时市面上对胚芽乳了解不多。研发工作看似很活跃,却和当时的市场需求脱节,这跟研发团队人员偏老龄化、公司整体氛围都有牵连。林昆辉在招募新员工时,常会见到一些前克莉丝汀的职员,这些职员制作的产品风格偏向传统,形式也较为基础。
林昆辉指出,在那个时期,他们的主要精力并非用于开发产品,而是集中在了推销优惠券上。
过去月饼行业非常兴盛,市面上到处都是各种豪华月饼,这些月饼还常被用作公司公关活动和员工福利的发放对象,吸引了不少烘焙企业加入竞争行列,据2008年《第一财经日报》的消息,那会儿月饼虽然是季节性商品,但在部分公司里,月饼的销售额能占到全年总收入的五成左右,当时克莉丝汀的月饼销售额大约占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然而,众多公司发放的月饼并非都是真品,多为月饼代金券,由此催生了黄牛转售月饼券的现象,他们借此牟利,形成所谓的“月饼金融”——具体而言,月饼厂商以八折的团队优惠价将代金券卖给某企业,该企业再分发给职员,部分职员会将手中的代金券以低于五折的价钱卖给票贩子,票贩子随后以五折价格将代金券回购给月饼厂商。计算得知,即便公司没有任何月饼销售,也能虚增20%的收益。
克莉丝汀的门票、赠品凭证在黄牛手中很抢手,林昆辉表示,克莉丝汀也出现了这种转售凭证牟利的“月饼资本”行为
2013年往后,月饼市场购买力出现下滑,克莉丝汀的问题开始暴露,销售额急剧下滑。公司特别指出2013年亏损,是因为政府部门约束了公务人员购置月饼,中秋节令月饼销量降低,对营收增长造成冲击。高克敏,时任上海食品协会烘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表示,克莉丝汀原先在团队采购领域规模较大,该领域主要是政府部门与企业进行购买,且多用于馈赠礼品,随着“三公”经费的管控加强,这一业务领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这种状况在财务报表中同样体现出来,2012年克莉丝汀的盈利较上一年度锐减了79.04%,2013年盈利比上一年度骤降了285%,降低到-3700万元,企业从此开始由盈利转为亏损。
一些接受采访的人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克莉丝汀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它至今仍然偏重于向公司销售礼券和消费凭证,这种做法限制了其发展。
财务报表指出,二零二一年期间,克莉丝汀的代金券及预付卡券兑换金额达壹亿肆仟万元,此数额占全年总销售额的百分之四十八点九。另据数据,到二零二二年上半年为止,克莉丝汀的合约负债总额为贰亿陆仟陆佰万元,其中绝大部分为向顾客收取的预付卡券款项。
肖童表示,任职的公司与克莉丝汀存在业务往来,每年都会以优惠价格从克莉丝汀获取消费券。社交网站上,多位寻求帮助的网民透露,他们持有的消费卡是由单位配发的。有网民指出,自己没有优惠凭证,就绝不会踏入克莉丝汀。
综上所述,这个历史悠久的专业面包商显得陈旧了,似乎也不太愿意去吸引新一代消费者注意。冯宏明确表示,这是一个连年轻人都不愿意光顾的场所,因为它的门面和店铺设计过于过时,十年都没有任何改动,店内光线昏暗。而且,店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和退休后重新雇佣的女士,几乎看不到年轻人。
他清楚记得,上海有个老面包铺叫苹果花园,这家店在85度C来到上海后,开始全面模仿对手,接着升级了品牌形象和产品种类,店铺装修得简单又明亮,主打价格实惠亲民的路线,转型完成之后,苹果花园已经把克莉丝汀给比下去了。
冯宏言语中流露出不满情绪,对于某些做法感到失望,认为上海的老式面包店都调整了策略,克莉丝汀却坚持不变。在他眼中,克莉丝汀的决策层在经营方式上显得比较守旧,在商品研发方面缺少新颖的构思和突破性的理念。
消费者维权:手中的券、卡变废品
肖童最近才察觉到,他那张价值七八百元的克莉丝汀用卡,已经变得毫无用处了。
以前每逢节日,乃至员工寿辰,肖童单位都会发放克莉丝汀的购物卡当作福利。肖童手里积攒了七八张,每张面额为100元。克莉丝汀的店铺离她住处很远,她日常基本不去,也很少留意这家店。
去年七八月间,她曾前往杭州,并在当地体验过该品牌的服务,当时店铺一切如常,不过货架上的商品已所剩不多。等到新春过后,她在上海四处搜寻,却未能找到任何一家仍在营业的克莉丝汀分店。
上海消费领域资深观察人士冯宏向《中国企业家》透露,过去上海某个街区分布着两三家克莉丝汀门店,其店铺规模与当地另一家知名面包蛋糕企业苹果花园相仿,然而去年下半年这些门店却开始逐一停业。在此之前,冯宏已经获悉克莉丝汀存在延迟支付供应商货品款项的情况。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在2022年9月公布的一份判决书证实,名为“卓壮公司”的农业企业,从2021年11月开始到2022年3月,多次向克莉丝汀供应草莓等农产品,总货款高达39.8万元人民币。然而,克莉丝汀方面始终没有支付这笔款项。
去年三月起,卓壮公司停止了产品供应,该公司负责人屡次联系克莉丝汀的采购团队索要货款。到了六月份末,克莉丝汀的员工答复说,由于工资未发放,货款未支付导致无法正常工作。两天后,他们又通知卓壮公司,货款需要等员工复工后再处理。二零二二年八月三日,克莉丝汀将三万元款项转给了卓壮公司。他之前也曾尝试劝解,要循序渐进,逐步进行,表示完全不用担心,分毫不会减少……
面对克莉丝汀的窘境,所有劝说都失去了意义。紧接着,卓壮公司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克莉丝汀支付三十多万人民币的货款。现阶段,案件已经移交执行环节,克莉丝汀因此收到了一份限制高消费的文书。
根据企查查的信息,上海克莉丝汀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有16项被强制执行的情况,有13份限制消费的命令,以及8项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记录,总共被强制执行的资金超过2015万元,提出这些要求的都是店铺的房东和提供物资的商家。
事实上,克莉丝汀的困境早在2022年就已显现。2022年7月,克莉丝汀遭遇关店风波,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许多网友在社交网站上指出,上海、苏州、南京等多个城市的克莉丝汀门店纷纷停业。而在此之前的6月,上海单用途预付卡监管机构就收到了大量消费者关于“预付卡、消费券无法使用”的反映。
根据上海广播电视台当时披露的信息,位于银都路的中央厨房已经停止运作,克莉丝汀总部大楼入口处大门关闭,一楼主要门店内没有顾客光顾。此外,部分员工表示公司拖欠其工资,就连门店的房东也反映收不到应有的房租。
事态发展几天后,克里斯汀最终停止了缄默,于2022年7月21日向外界公布了一则通告,表示疫情给克里斯汀的业务造成严重损害,同时保证所有店铺会在8月1日重新开放。
同一天,克莉丝汀的创办人兼股东罗田安主动联系了新闻媒体,并且发表了致歉声明,他透露说,现阶段需要兑现的预付消费券总额高达两亿五千万,公司名下的制造工厂、生产设备以及部分店面房产等固定资产原则上足够用来兑付,不过企业的流动资金已经被挪作他用,因此重新开工的前景不容乐观。
二零二二年八月一日,克莉丝汀的部分店铺重新开展业务,不过网友们指出,店内的蛋糕和面包价格有所提高,而且商品选择在减少,最终导致此次被揭露“所有分店暂时停止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