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命运的捉弄,海伦公主及其妹妹茜茜,堪称最令人感慨的一对。你会察觉,那种“本该属于我的际遇,却因一阵风而偏离”的情节,似乎并不仅限于影视作品。海伦原本有机会成为奥地利的皇后,依照惯例和家族的规划,没错,她本该与皇帝联姻——然而偏偏遇到了个只重外表的君主,茜茜甫一登场,原定计划便化为泡影。任何时代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比如家庭成员之间争夺本该属于自己的物品,尤其是被亲近的妹妹拿走,这种令人不快的遭遇,如今也屡见不鲜。
海伦出身名门,无论是家世还是个人修养,都堪称完美无缺。她1834年诞生于巴伐利亚公爵府邸,排行老大,其母恰好是国王的亲妹妹。尽管家中子女众多,达八人之数,海伦却始终是父母寄予厚望的对象,尤其受到母亲的器重。这位母亲曾将整个家族的声誉都寄托在海伦的婚事上。她父亲是个典型的“自在主”,不喜欢应付宫廷的规矩,常常和家人住在乡下,虽然身份是贵族,但实际生活就是骑马、打猎、翻山越岭,过着清贫又自在的日子。
这些小家伙在爹爹的娇惯下,显得颇为不羁,唯独海伦例外,多数时候他们都在胡闹,只有她安分。海伦自幼和哥哥姐姐们迥异,别人厌学,她却沉迷于在角落里读书,缝纫衣物,弹奏琴键。她那份沉静和用心,在家族中实属少见,总被孩子们讥讽她过于循规蹈矩。长辈出乎意料地成功了,她长大后,言谈举止、行为规范都明显超越同龄人,完全符合成为皇后的资格条件。
公主的身份决定了总会有亲戚帮忙打理日常事务,海伦也不例外,她的姨妈索菲皇太后就常替她处理这些事情。索菲对海伦的沉稳品格十分赞赏,几乎有些偏爱,经常当着家人的面称赞她:“海伦才是最让人放心的那个人!”在举办的各种茶会上,索菲皇太后甚至会亲自安排,把海伦从乡下接到维也纳,目的是为她的儿子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挑选一位称心如意的妻子。看得出来,这一切也算家庭安排和宫廷势力的双重保险了。
你说这命运啊,是不是总爱给人设个圈套?皇宫里的那次庆典,无数灯火映照,所有人都在凝神屏气,等着看皇帝会怎么做——按规矩,他应当把代表皇后尊荣的赤色蔷薇交给海伦。可结局却出乎意料,他一时冲动,反而不假思索地将花束送给了茜茜。试想一下,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时,海伦应该相当有把握,以为掌握命运的关键时刻马上就要降临到她头上了。弗兰茨的目光只投向妹妹茜茜,全然不顾周围环境,他公然将家中长女的地位让给了年纪最小的,此举同时牵扯了两个家族的所有关注。
弗兰茨其实也不该受责备,他欣赏茜茜,一方面是因为她的容貌出众,另一方面是她的性情开朗讨喜。海伦虽然端庄稳重,但面容线条较为刚硬,缺少些惹人怜爱的小巧精致。宫廷中通常崇尚温婉娇美的审美观,茜茜在那年出现后,仿佛让海伦多年的努力都黯然失色。或许她今后都难以摆脱这种被忽视的境遇——在重要的王室活动里,精心准备的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类似情况,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过去。观察你身边的亲友,许多人有能力、性格沉稳、做事可靠,可一旦需要承担重要任务,往往还是那些外貌出众、气质不凡的人获得机会。海伦失去王后身份,不仅错失了婚姻,也丧失了自信。她一度情绪低落,甚至萌生退意,想要加入修道院,与世俗隔绝。她那几年,家里人都急得团团转,实在看不下去了。
二十二岁时,作为王室成员已算是年纪偏大的未婚女性,家中长辈们坐立难安,急忙寻找新的联姻对象,巴伐利亚的贵族社交圈日益紧密,他们邀请了当地一位巨富——图恩和塔克西家族的王子马克西米利安到家中做客,这位王子原本身份是平民商人,家庭依靠经商积累财富,后来通过财富购置头衔才得以进入上流社会。但是钱财确实非常可观,足以彰显身份,然而地位方面,老国王始终认为海伦与对方匹配不当,觉得她嫁得太屈就了。这位长者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导致这门亲事长时间陷入僵局。
最为奇特的是,作为一国之母的茜茜,对此事怀有几分自责。尽管她并非主动插手,但毕竟那一支玫瑰,深刻影响了两位女性的命运。她凭借自身地位,向巴伐利亚君主施加影响,最终促成姐姐的婚事。人们常说“皇室成员办事更便利”,这次事件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婚礼极尽奢华,即便不算西式洋楼,单是一条项链就抵得上古尔登,无论过去还是当今,都算是天文数字。这对新人婚后关系融洽,海伦觅得了性情相投的伴侣。他们养育了两个女儿、两个儿子——组成一个幸福大家庭,终于开启了崭新篇章。然而“人生如戏”,美好时光总是短暂。
马克西米利安多年来饱受慢性肾病折磨,身体一直很虚弱,最终在1867年离世。海伦再次承受丧夫的悲痛,还要负责处理繁重的家族事务。她身边的亲人接二连三去世,迫使她必须变得无比刚强。老实说,这也是许多真正能担当重任的女性必须经历的考验。她既要管理庞大的家族产业,又要支撑起整个家庭,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对她坚韧不拔的意志深感敬佩。慈善事业,也成了她疗伤和安慰自己的方式。
未曾想,时运始终不眷顾她。数年间,她的小女儿突然病逝,紧接着长子也离世了。那个时期,医疗条件不足,少年和青年早逝的情况相当普遍。家庭笼罩在低沉的气氛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唯有海伦在苦苦支撑。她并非多愁善感之人,尽管内心早已支离破碎,但“硬撑”却成了她唯一的生存方式。
到了1888年,阿尔伯特次子已经成年,能够承担起家族事务了。海伦将这副重担卸下,身心疲惫如同卸下铠甲的老将,极度劳累。没过多久,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点。
茜茜在生命尽头特地前来探望,两姐妹当时都过得不太顺心。茜茜在宫中受尽磨难,始终与婆婆不和,孩子也被他人领去养育,丈夫也无法庇护她。她长期在外漂泊,多数时间沉浸于旅途和自我世界,与皇帝早已形同陌路。这两位本该享尽荣华的女子,此刻相对无言,心中都积满了只有对方才能理解的辛酸。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际遇是否值得去争取?海伦和茜茜都未能获得家族所期望的美好生活。在相互的慰藉中,那句“我们此生都有困顿”,实则是内心最温柔的倾诉。
许多人认为,海伦的品格与才干才适合担任王后之职。然而在那些陈规旧习的束缚中,仅仅拥有能力是不够的,容貌、机遇,乃至个人的社会身份,其重要性远超内在素养。我们常常会明白,无论付出多少心血,最终都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或是微不足道的因素,轻易地改变命运轨迹。
海伦离世时享年五十六岁,王室成员与亲朋好友纷纷前来送行,对她乐于助人、心胸宽广且勇于担当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她一生中诸多无法弥补的缺憾表示惋惜,毕竟无论是身为皇后还是普通百姓,人生都不可能拥有尽善尽美的结局,究竟海伦若真的成为奥地利的皇后,人生轨迹是否会截然不同呢,抑或与现在并无本质差异。人生往往不会依照预设的轨迹发展,我们只能努力变得更为刚毅,即便最终获得的,仅是内心深处那份慰藉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