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是名扬四海的盲聋作家,在安妮莎莉文的教育下,掌握了阅读、书写和交流,精通英语、德文、法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在二十四岁时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首位盲聋学生的大学生。
她毕生从事写作,累计完成十四部著作,同时积极参与残疾人福利事业,经常外出进行公益宣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我的生活》两部作品,获得了社会大众的高度评价。
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倾注了深厚的关爱、非凡的恒心和不屈的韧性,把性情急躁、行为任性的六岁顽童培养成有学识、懂礼貌的少女,她由此成为备受推崇的道德典范,使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她的著作获得心灵的鼓舞。
安妮莎莉文对海伦凯勒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海伦凯勒同样也赋予了安妮莎莉文非凡的意义,让她们二人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然而,读罢海伦凯勒所著的《我的生活》,我对她的双亲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敬意,倘若没有他们为她精心规划的人生道路,世间便不会出现海伦凯勒这位非凡人物。我衷心期盼天下所有父母能够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得启迪,学习正确的教养方法,以便协助我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
一、做孩子的情感支持者
情感支持意味着在孩子需要帮助时,表达出内心的关心,安抚他们的情绪,这种关怀不只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可能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爱,或者是祖孙之间的情感。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其著作《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中指出:大量事实证明,人类不论年龄几何,只要认定在困境降临时有值得信任的个体或群体给予支持,便会感到最为幸福,同时也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些我们信任的人——我称之为依恋对象——能够为我们构建一个可靠的避风港。
海伦凯勒在19个月发高烧期间,母亲用温暖的双手轻抚她,给予她勇气;当母亲忙于家务时,就让她牵着母亲的衣角活动;在休息的时候,母亲就让她趴在膝头玩耍;家人聊天时,就让她通过触摸他们的嘴唇来领会说话的韵律。
父亲任职于杂志社担任编审,工作十分繁忙,不过除了狩猎的时节,他每天都会挤时间陪伴女儿。他会领着女儿去田野和林间漫步,与她谈天说地,时常轻抚她的脸颊,引她发笑,并且把摘下的最甜美的草莓和葡萄让她品尝。当小海伦凯勒学会表达言语之后,父亲总把发生的有趣见闻,记录在她的手心,惹她开心;再耐心听她讲述自己听来的故事。
她的心灵因母亲的仁爱与明理而感到慰藉,她的品格因父亲的博大与相随而变得坚韧。家中的关爱是后代长久的信念支柱,能赋予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缺乏情感关怀的儿童,在发展期间会表现出强烈的展示欲,不择手段地寻求关爱与信赖,从而忽略自身成长的真正目的。相反,沐浴在父母情感关照中的孩子,内心充满稳定感,能够自信地探索世界,将注意力放在自我提升上,而非渴望外界评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四国高中生比较研究课题组公布了《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报告》,在该报告里,他们汇集了来自中国的高中生3228名,来自美国的1519名,来自日本的1705名,以及来自韩国的2015名,这些数据均来源于相关调查。调查表明,中国高中生的父母给予他们的情感帮助在四个国家里是最少的,仅有8分,韩国是19分,美国是13分,日本是10分。
这也是当今中国孩子普遍感到负担沉重的原因,对学习失去兴趣,对食物失去胃口的情况愈发常见,父母过于关注物质供养和学业成绩,却忽略了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怀,导致孩子内心缺乏心理上的滋养,缺少了成长的动力和胆量。
因此,身为家长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既要懂得体谅并重视孩子的想法和情绪特质,又应积极与他们展开情感上的互动交流,从而构筑稳固的情感联系和亲子情分,协助他们充满信心地朝着外界拓展。
二、不放弃任何一个希望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寒冬不会永远持续。一旦严寒渐渐退去,世间万物便会纷纷探出头来。
我们无从挑选自己的来历、样貌,也无法预知人生旅途中会遭遇的艰辛与考验,不过只要我们心平气和地面对困境和艰辛,带着期盼去战胜眼前的难题,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寒冬总会消散,暖春也必定会降临。
海伦凯勒的家长由于过分的怜悯与同情,导致孩子性情变得叛逆且易怒,但他们清楚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力不从心,明白女儿因无法顺畅交流而时常情绪失控,他们竭尽全力寻找让她看到希望的方法。
母亲读了狄更斯的《游美札记》,了解到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女孩在郝博士的指导下学会了思考,他们便开始寻找盲人教育机构,寻找能够教导盲人的老师,希望能为女儿带来光明。但未能如愿,父亲听闻了巴尔的摩的眼科专家,立刻带孩子去诊治,随后又前往华盛顿拜访亚历山大大贝尔博士,寻求聋哑儿童学校的办学信息以及相关师资的推荐。
最终,得益于贝尔博士的协助,父亲为她找到了柏金斯学校,找到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让她看到了充满希望的天地。
倘若没有她双亲的辛劳和永不言弃的信念,莎莉文老师便不会降临,小海伦凯勒的卓越成就也就无从谈起。
仿佛电影《戏剧之王》里张柏芝和周星驰在交谈,张柏芝表示:“前方一片昏暗,什么也瞧不见。”周星驰则回应:“并非如此,等到天明之后,景色会相当动人。”
无论身体存在缺陷,抑或经历磨难,只要我们永不言弃心中的期盼,坚信自己能够做到,最终就能实现心中所向往的人生。只要期盼不灭,所有的艰难险阻都会变成孩子进步的阶梯,助他们攀登得更加高远。
三、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
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论述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无言导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在深刻影响着他,产生着不易察觉的引导作用。
海伦凯勒的父母虽然因不懂得怎样教导又聋又盲又哑的女儿而纵容了孩子,但是他们会竭尽全力地扶持孩子的进步。海伦凯勒脑海中父亲的形象,是他常坐在一堆报纸前阅读、看书、钻研。因此,年幼的海伦凯勒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拿起报纸观看。
父亲不同于当今许多父亲,不会以工作繁忙为理由推卸抚养孩子的责任,而是全心投入陪伴女儿,不仅陪她漫步谈心,还为她讲述海伦凯勒的故事,并引导她回忆情节……父亲渊博的学识和宽厚的胸怀,为海伦凯勒积累了珍贵的滋养,使她对读书和写作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海伦凯勒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14部著作,得益于她父亲对新闻和文学的兴趣,也得益于他作为媒体工作者的才能,这些因素促成了她创作出《我的故事》和《三天的光明》等不朽作品。
海伦凯勒的母亲在丈夫不幸离世后,独自承担起抚育五个子女的责任。她本人并不喜欢做家务和手工活,然而为了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毅然扛起家庭的重担。她时常监督帮工,亲自种菜,照料牲畜,还动手制作火腿熏肉,并且细心缝制孩子们的衣物。
她性格文静、心思细腻,却从不轻易表露不适,所有艰辛都独自消化,一句怨言也不肯有。她空闲时会侍弄花草,享受与鸟儿相伴的时光,喜欢在林间漫步,也常常沉浸于书本和报章的世界,甚至能熟记心仪的作家巴尔扎克所写的故事。
海伦凯勒的人生若非其父母的坚毅与不屈,或许将和无数残障孩童一样,被困在无光的境地,终生黯淡无光。然而,父亲的慈爱与母亲的刚强,始终推动着女儿不断前行。
海伦凯勒在掌握阅读和书写技巧之后,展现出惊人的毅力,面对学习中的重重困难,依然坚持不懈地练习发音和阅读,并且成功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以及拉丁语这五种语言。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深造期间,她更是以超乎常人的努力,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障碍。缺少盲文读物,莎莉文教师不得不一边为她誊录讲义,一边进行讲解,因此她经常学习至深夜。
教育名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家长的举动对子女影响深远。并非仅当你们与孩子交流、指导孩子、安排孩子事务时,才算是教育孩子。你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时刻,即便你们不在场,都在塑造孩子的成长。
因此,在照看下一代时,我们不应以他们的表现来衡量他们的价值,而要包容他们的缺点,欣赏他们的特质,还要努力成为品格高尚、心地纯良、意志坚定的人,通过自身的举止来引导他们,借助我们的精神去启发他们,像一片云带动另一片云那样。
写在最后
依照樊登先生在解读书籍时的阐述:你期望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就应当用恰当的话语引导她,你希望她变成怎样的人。
孩子虽然由我们抚养,却拥有独立的生存追求。我们无法规划孩子的前程,却能以睿智启迪孩子的思想,教导孩子如何抒发情感,如何结交朋友维系情感,如何理解生命的价值,并以高尚的品格引导孩子。
海伦凯勒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安妮老师的悉心指导,但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女儿聘请家庭教师,全力协助她进行沟通和表达,为她创造了优越的成长环境,这才成就了享誉世界的人物海伦凯勒。这种育儿方式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育儿爆文参赛#
我是@小燕,陪孩子一起成长的全职妈妈,育儿路上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