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丨上海这家83岁西点老字号,曾把蛋糕送上珠峰

日期: 2025-10-09 06:11:37|浏览: 3|编号: 15043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杏仁排、蝴蝶酥、哈斗、西番尼、杏仁糕,这些点心名称连在一起念,老上海人一听就明白,指的是“哈尔滨”。

这里所说的“哈尔滨”,并非指中国黑龙江省的行政中心,而是专指位于淮海中路603号的那个西点铺子。

自1936年起,它的香气与滋味已深度影响上海风味长达八十余载。

登上珠峰的哈尔滨食品厂蛋糕

1975年,哈尔滨食品厂坐落在淮海路,当时还是店铺和工场并存的模式。临近春节时,这个工厂获得了一项非同寻常的指令。

这位客户由国家体委委派,要求厂商制造出一种独特的水果蛋糕,这种蛋糕要能维持适量水分,同时零下三四十度也不结冰;它要适合各民族食用,并且富含营养,储存四五个月不会腐败变质。

食品厂的人员因此感到棘手,制作常规蛋糕,一个团队半个月能造出5000公斤;要是做这种尺寸的蛋糕,一个团队半个月仅能造500公斤,产出仅为普通蛋糕的十分之一,非常耗费人力。当了解到这是为了支援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时食用后,哈尔滨食品厂的所有员工反复调整味道、选择材料、试验制作、精心加工,最终保质保量地达成了目标。

研发团队殚精竭力研发登山蛋糕。

1975年5月27日,登山者们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后来登山队员谈到,当时从全国各地运送至海拔5000米营地的许多食品,在抵达海拔7000米时大多已经干瘪变硬,失去了食用价值,只有哈尔滨食品厂生产的蛋糕,即便越过8000米高度后依然保持松软美味。

此后,这种点心称作“登山蛋糕”。这,是那家肇始于1936年的食品企业,于八十余年间铸就上海佳话的一段经历。

一个山东人在上海卖俄式面包

1936年,有位来自山东的人,在上海霞飞路603号,开办了一家名为“福利面包厂”的店铺。

这位来自山东的师傅叫杨冠林,早年时期在哈尔滨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做过学徒,靠着制作面包谋生,到了上海之后,他运用自己积累的手艺,请来经验丰富的师傅共同创业,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俄式面包、蛋糕以及饼干。

1936年创立之初,叫“福利面包厂”。

熊月之进行过一番研究,发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众多俄国贵族迁徙至上海,到了1936年,法租界外国居民中俄罗斯人达到了半数以上,占比达到50.6%。这些俄罗斯移民大多具备较高文化水平,其中不乏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例如音乐家齐尔品、钢琴演奏家扎哈罗夫、美术工作者爱罗先珂等人。还有一部分人在来到上海之前,原本就是圣彼得堡歌剧院的乐队指挥、乐师、声乐家、芭蕾舞者以及舞台美术从业者。

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里,俄籍音乐家是核心教学力量。1940年,知名钢琴家马克列佐夫于霞飞路915号创办音乐学校,依据伦敦钢琴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够取得伦敦皇家学院的学历证明。

许多外国人移居此地,随之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进而改变了当地居民的风貌。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不少在沪的俄罗斯人陆续在霞飞路开设了各式高档店铺,包括珠宝店、时装店、餐馆、百货公司、西药店、酒吧以及咖啡馆等。在1926年到1928年这三年间,仅在霞飞路就新增了超过一百家由俄侨经营的商店。到了三十世纪,那个地方已经变成了居民区和商业街,居民和商人混居在一起,各种店铺林立,“罗宋大马路”是当时上海市民给霞飞路起的一个别称。

沈嘉禄这位美食家曾提及那个时段那条街道上的俄式餐馆,包括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文艺复兴、拜司饭店、DD′S、伏尔加、卡夫卡、克勒夫脱、东华俄菜馆、康司坦丁劳勃里、飞亚克、华盛顿西菜咖啡馆、亚洲西菜社、锡而克海俄菜馆、奥蒙餐厅、库兹明花园餐厅、沪江俄菜馆等四十多家店铺。那家位于思南路的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不仅售卖即时研磨制作的咖啡,还供应类似宫廷盛宴般的俄式佳肴招待客人,店内陈列着俄罗斯画家的原创画作,留声机里播放着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等俄罗斯知名音乐家的乐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俄罗斯移民在霞飞路(现在叫淮海路)上,开了几家照相馆和咖啡馆。

那家售卖俄式风味面包糕点的福利面包厂,坐落在霞飞路上,起初便将目光投向了这一侨民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经过开业一两年的运营,杨冠林在原有店铺基础上进行了规模扩张,把原先质地较硬的俄式面包和糕点,调整成了更符合上海居民口味的柔软口感,同时将商号更名为“哈尔滨食品厂”,借此表达对他在少年时期当学徒时居住城市的怀念之情。

那个年代,哈尔滨食品厂转变为公营企业,其原有的前店后坊布局、店铺里一批俄罗斯侨民雇工以及店牌,这些方面最初都未作改动。同时,霞飞路也在这段时间被更名为淮海路。

由华商杨冠林开设的福利面包店,就是今日的哈尔滨食品厂前身。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问世之际,外事部门为款待各方来宾,特意向哈尔滨食品厂采购了若干特色糕点与糖果,其中就包括酒心巧克力和酥心糖等。哈尔滨食品厂的制作技艺,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被引入锦江小礼堂。

从未出过国门,却一生有外国口味

哈尔滨食品厂承担国家项目,亲历重大事件,不过经常出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上海几乎每位居民,都有一段与哈尔滨食品厂相关的经历。

胡廷楣的随笔中有提及,1976年他偶然凑齐了8分钱,得以购入一个苏蛋面包,这种面包是用面粉、黄油和鸡蛋制作的。当时他的未婚妻已从外地返回上海,经常去他家学习,常常持续到晚上8点。那时他便会赶往哈尔滨食品厂,趁热面包刚出炉时去排队购买,队伍很长。如今他的妻子时常提起,说她特别容易被满足,仅仅8分钱就让她很满意。这一辈子不论是吃涮羊肉还是赴盛宴,都无法补偿,我永远被钉在“阿巴公”的羞辱台上。

复旦大学人类学教师潘天舒同样清楚,他在美国学习人类学期间,导师华如璧与华琛这对夫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访上海后,便对哈尔滨食品厂制作的糕点产生了浓厚兴趣。“师母的家族源自瑞士,那款糕点她仅在幼年时于欧洲游历时品尝过,在美国早已难觅踪影,没想到在地球另一端的上海再次尝到,让她感到无比惊喜。或许是上世纪初,来上海的东欧犹太人把配方带到了这座城市。”

现在即便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们也讲不清“西番尼”“哈斗”“麦蒂拉”这些西点名称的真正来源。这些名称可能源自外国话的转写,也可能是后来上海师傅们自行发明的。不过这些叫法,已经随着哈尔滨食品厂商店深入大街小巷,在岁月的积累中融入了上海人的味觉记忆,变成了本地人日常对话里的固定用语。

一位上海川沙的居民,可能一生未曾踏出国境,也从未接触过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却始终喜爱俄罗斯风味的点心。她常常要花上两个小时乘坐地铁,专门去淮海路上的哈尔滨食品厂,只为购买一份糕点。她坚信那里售卖的点心最为地道,那独特的风味是她自幼便深爱的记忆。

这是上海这座城市里才有的传奇。

老字号面临的新挑战

1993年,哈尔滨食品厂被国内贸易部确认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单位,2014年再被授予首批“上海老字号”名号。

那条位于淮海路的初始铺面,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门店的所在地。制造基地迁移到了打浦路和瞿溪路的交汇处。只要踏入这个区域,四周的空气都弥漫着甜美的气息。

顺着这香甜的气息,可以轻易发现生产单位的外部标识。店铺规模不大,却拥有六层楼建筑体量。在都市核心区域地价高昂的地段,即使食品制造企业的入口完全敞开,也仅能供一辆中型货车通过。每天,散布在上海各条街道和社区内的数十家哈尔滨食品制造销售网点所售卖的糕点甜点,均由这里配送出去。

进入办公场所,职员们反复叮嘱,注意地面。虽然这里并非制造场所,不过,楼道里持续飘散着乳制品与糖分的气息,地板会显得有些粘性。

“香不香啊?”曾茯林总经理询问道,“我们天天闻,早就不觉得了。”如今国内外众多西点品牌纷纷进驻,哈尔滨食品厂在上海市民心目中一直领先的优势受到了冲击。哈尔滨食品厂对产品进行了改进:把产品原料里的人造奶油(麦淇淋)全部换成了新西兰奶油,把所有产品的糖分含量减少了十分之一,所有柠檬汁都是用新鲜柠檬榨取的,没有添加任何香精,并且开设了网上官方店铺

哈尔滨食品厂的生产车间

依然存在一些固定环节:在作业场所,唯有在过道边的玻璃窗处,能从外部窥见部分制作环节,其余步骤都在后方“核心地带”进行。除开搅拌设备和烘烤设备,其他所有流程都由技艺精湛的面包师借助古老手法手工操作。诸如杏仁桃仁酥之类的招牌点心,则由具备数十年糕点造诣的专业团队,纯手工精心打造。

它的做法一直没变,这在一定层面上,也是使得口感始终如一的原因。而这种持久不变,就让很多上海市民的童年时光得以完整保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