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名句导航

日期: 2025-10-18 01:03:50|浏览: 1|编号: 15673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锦瑟》堪称李商隐的杰作,所有喜爱诗歌的人都乐于传诵并吟咏,享有极高的声誉;不过,它又是最难解读的一首晦涩之作。从宋代到元代,人们对其纷纷猜测,始终没有统一的看法。

诗名“锦瑟”取自开篇的两个字。传统观点里,有人曾视其为咏物诗,但近来研究学者大多认为:此诗并非描写瑟的,实为借用瑟的意象来隐藏真正主题的“无题”诗。我认为,它确实不是典型的咏物诗,但也并非完全脱离字面意思,单纯以首字为引,进行比兴而与主题无关的无题之作。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显然与瑟有联系。

前两句的解读,历代注释者常犯错误,以为由此就能断定作者创作此文时已“五十岁”或“将近五十岁”,所以才有那些说法。其实并非如此。“无端”,就是指“无缘无故地”、“平白无故地”。这是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锦瑟原本就有许多根弦,这本身没有“不对”或“过失”;但诗人却强行责备它:锦瑟啊,你为何要有这么多根弦呢?瑟原本有多少根弦,到了李商隐那个时期究竟有多少根弦,其实都无需去查证,诗人不过是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罢了。根据文献记载,古瑟有五十根弦,因此玉谿在描写瑟的时候,经常使用“五十”这个数字,比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听雨梦后作》),“因令五十根丝,中途分开宫和徵”,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明。这在诗人那里原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一弦一柱”指的是一音一节。“锦瑟”有五十根弦,音节非常丰富,可知其繁音急促的节奏,常常让听者心生感慨。诗人并非让人死板地理解“数字”。他是说:听锦瑟的众多弦音,回忆青春岁月的往事;声音繁杂而思绪纷乱,惆怅得难以言说。设置的“五十弦”,正是为了营造氛围,以表现往事的层层叠叠,情感之复杂曲折。理解这首玉谿诗的真谛,必须先把握其核心,切不可拘泥于形式。宋代词人贺铸曾感叹:“锦绣岁月,能与谁共度?”(《青玉案》)。金代诗人元好问也写道:“美人抚瑟,哀叹青春易逝!”(《论诗绝句三十首》)。所谓“青春”,正是如今所说的美好年华。玉谿此作最关键的点,就在这盛年风光,因此“五十岁”时追忆“四十九年”的说法,实在是一种浅薄的见解。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前一句,引用了《庄子》里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庄生做梦变成蝴蝶,逍遥自在地飞舞,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庄周”这个人;等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周,却不知道蝴蝶已经飞到哪里去了。玉溪写的这句话是说:美丽的女子弹奏着锦瑟,奏出一段复杂的乐章,让诗人的梦境被打断,无法再入睡。其中“迷”字包含了迷失方向、离开原地、未能到达等意思。审视他在《秋日晚思》中的表述:“枕寒庄蝶去”,去即是别、是消逝,也就是他所说的迷失之意。晓梦中的蝴蝶,虽源自庄生,但经玉溪运用,已非单纯的“栩栩然”层面,其中暗藏着令人愉悦的意境,却又显现为飘渺的幻象。本联后句提及的望帝,乃传说中周朝末期蜀地的一位君主,其名为杜宇。他后来让位隐居,却遭遇国家灭亡自身丧命,死后灵魂化作鸟儿,在晚春时节哀鸣,甚至啼到口中淌血,那鸣叫声充满悲伤,令人心碎,人们称它为杜鹃。杜鹃在春天啼叫,这与锦瑟又有什么牵连呢?原来,锦瑟的繁复琴弦,发出悲伤的曲调,激发诗人深深的哀伤和难以言说的愤懑,仿佛听到了杜鹃的凄切鸣叫,送别春天离去。一个“托”字,既表达了杜宇寄托春意在杜鹃上,也传递了佳人寄情春意在锦瑟中,手挥目送之际,花落水流之态,诗人笔下奇思妙想,在此达到了一个顶点。

显然,玉谿的“春心寄托杜鹃”,是用受冤的鸟儿来抒发内心的愤懑,而“佳人锦瑟哀叹青春”,点明了“哀”字,这恰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玉谿所吟咏的锦瑟,并非一般的风花雪月,里面蕴含着一段非常奇特、深沉的愁绪和怨恨。

律诗读至颔联,所谓“起”“承”已毕,便该是“转”的关头了,笔力到此,通常前面文意已显出些微停顿,看似要结,实则未结,内中深意尚待阐发。于此往下,重新执笔书写,仿佛又回到了“起”的起点。其书写姿态,或似险峰乍现,或像藕节虽断却丝缕相牵,或者故意放慢节奏再行延展,抑或表面舒缓实则暗藏紧绷……具体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其中神韵脉络,确是既见转折又始终如一。当此之际,玉谿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珍珠孕育于贝类之中,贝类栖息在海洋深处,每当夜幕降临且月色皎洁之时,贝类便会朝向明月敞开,借此滋养其内的珍珠,珍珠吸收了月色的精华,才逐渐变得光彩照人……这是流传已久的民间美好传说。月亮原本就是天上的璀璨宝珠,而珍珠则如同水中的明月:眼泪常被用来比喻珍珠,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传说中人鱼垂下的泪水,每一滴都能化作珍珠,这也是海洋中奇特的景象。像这样,明亮的月亮沉入了辽阔的海洋,珍贵的珍珠浸没在泪水的世界,月亮啊,珍珠啊,泪水啊,这三者究竟是一还是三?是三者合一变成了一个?还是三者本就是一体?诗人的文字中,已经构成一个难以辨别的美好境界。我们读唐代人的诗作,用简单的笔触就能产生如此深厚的意蕴、奇特的想象,除了玉谿先生的作品,实在很少能遇到。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之间,是否藏着值得探究的关联呢?钱起那首咏瑟的著名诗句,早已点明“二十五根弦在月夜弹奏,抒发不尽的清愁,竟飞向远方”(《归雁》)啊。由此可见,瑟声与月夜最为相称,清愁之情也最为浓厚。这样看来,那片辽阔海面上明亮的月光,同瑟声的牵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参详吗?

诗人玉谿对沧海月明这种意境,怀有格外深厚的个人情感。他因病错过河东公举办的“乐营置酒”活动,因而创作了“唯有沧海月,远胜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诗句。由此可见,他既非常欣赏这种意境的开阔洁净,又对其清冷孤寂感到十分难过: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惆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晚唐诗人司空图曾转述前辈戴叔伦的话:“诗歌中的美好景象,如同蓝田日色温暖,美玉生烟缥缈,可以欣赏却难以摆在眼前。”这个比喻中的八个字,与这首诗下联的七个字几乎完全相同,说明这个比喻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厚出处,只是后来相关古籍散失,如今难以追溯源头。如今要理解这句话,缺乏其他依据,只能借用戴叔伦的言论来解释,其准确性如何,实在难以判断。晋代文坛名家陆机所著《文赋》中,有句名言云:美玉藏于山石,则山峦更显光辉,宝珠隐于流水,则河川更添妩媚。蓝田,乃山名,地处今陕西蓝田县东南方,素以盛产美玉而闻名遐迩。这座山沐浴在阳光之下,其中蕴含的玉石灵气(古人认为珍宝都带有肉眼难以察觉的光辉),缓缓升腾,然而美玉的灵韵从远处看似乎存在,靠近了却感受不到,因此只能远远欣赏而无法将其置于眼前,——这描绘了一种极为动人的景致,但它既难以捕捉也无法触及。玉溪这个地方,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发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来对仗上句沧海月明,形成了格外鲜明强烈的对比效果。从字面上看,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身的意思就是青色。玉溪在用词上的精妙,也能体现他的才华和深厚功底。

颈联这两句所描绘的,有光明与幽暗,有珍宝与美玉,境遇虽然不同,但都怀着同样的失落与遗憾。诗人对于这种纯洁的情感,是欣赏的,坚持的,然而又是不敢轻慢,充满悲伤与惋惜的。

结尾段落总括全文,清晰点明“这份情感”一词,与开头的“青春岁月”形成呼应,行文流畅没有停顿。诗句表达:这般心境,不必等到今天追忆才感到无尽悲伤,当时就已经让人难以排遣了。话语虽然说是“不必追忆”,但真正含义在于:那么如今回想,那种悲伤又会是怎样的程度!诗人用两句诗展现了多重复杂思绪,而这些复杂思绪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明那种迷茫的痛苦感受。诗之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谿诗之所以为玉谿诗者,尤在于此。

玉谿的人生中,有许多难以启齿的苦楚,承受过极大的痛苦,这些积压在内心的情绪,最终化作诗歌表达出来,诗歌中流露出的忧愁和哀婉,反复回荡,深深触动着读者。他的一首送别诗里写道:“庾信一生常多感慨,杨朱临死仍怀深情;琴弦紧绷仿若寡妇弹奏的瑟,琴身冰冷仿佛思念丈夫的筝!……”(《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由此可见,筝和瑟这两种乐器所演奏的乐曲,往往寄托着生死离别时的悲伤和哀愁,其中的苦涩情感令人感同身受。依照这个思路去探寻,我认为如果说锦瑟这首诗里抒发了离别和死亡的悲伤,或许不能断言完全是凭空想象。(周汝昌)

宋刘攽所著《贡父诗话》中提到:《锦瑟》这首诗,人们大多不明白它的含义,有人认为它是令狐楚家中的婢女所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