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式烘焙教学,讲解如何制作蛋糕的指导内容随处可见,然而这款抹茶豆乳蛋糕却意外地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引发众多用户纷纷进行转发分享。
是因为它兼具美味与益健康,使得渴望甜品又担忧发胖的人难以抗拒。
先看食材。
资料中建议选用日本的宇治抹茶粉,因为它的色泽鲜明,茶味醇厚,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才选择了国产的替代品。
这不是崇洋媚外,是算准了现在人买东西看“高级感”。
宇治抹茶粉的价格比一般国产的要高百分之三十,用这种原料制作的蛋糕,在拍照时发到朋友圈,其绿色看起来更加鲜明,观看的人会立刻意识到“这个蛋糕花费不菲,制作工艺十分精细”。
选择不含糖的豆浆粉或者新鲜豆浆来替换牛奶,主要看重的是“植物蛋白”这一特点——如今超市里畅销的饮品中,有一半是植物来源的,比如杏仁制品、燕麦制品,消费者购买它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觉得比牛奶健康,没乳糖,还能减肥。
在糕点中掺入豆奶成分,相当于把“饮用有益”的概念转移到“品尝美味”的范畴,使人产生“享用甜点亦可获取蛋白质,并非徒耗能量”的错觉。
再看代糖。
该指南指出,赤藓糖醇与罗汉果糖可用来替换白砂糖,它们对血糖的波动影响轻微,因此适合所有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食用。
这招狠在哪儿?
小区里跳广场舞的女士们,多数人手里拿着血糖检测设备;年轻人观看短视频,时常看到皮肤改善与控制糖分摄入相关的信息。
大家怕糖,但又戒不掉甜。
代糖为这种矛盾提供了解决方案:食用了甜食,却未摄入糖分,体重未增加,血糖未波动,相当于免费享受了甜感。
说明书加入“血糖正常者可以少量摄取”的提示,相当于将目标人群从年轻人扩展到中年及年长者,连那些通常不碰甜品的老伯老妪,也觉得“这款点心我能够享用”。
制作技巧更有意思。
特别强调过鸡蛋清的碗必须干净无水无油,夏季需要放入冰箱冷藏十分钟之后才能开始打发,并且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一种是使用烤箱,另一种是使用蒸锅——用烤箱制作时要注意防止表面开裂,应该先以140度的温度烘烤二十分钟,再调至150度继续烤十分钟;而用蒸锅制作时则要覆盖保鲜膜并且扎上小孔,以避免水汽滴落下来。
这些细节并非随意添加,因为清楚当前学习烘焙的人群以初学者为主,他们最担心作品失败。
若指南中未提及这些内容,初学者采用常规方法操作时,蛋白难以搅打均匀,蛋糕最终会垮掉,又或者蒸制过程中不慎混入水分,导致成品变成稀泥状,这样他们还会继续尝试吗?
不会了。
这个指南将所有失误的环节都封堵住,相当于为初学者提供了保障:只要依照它的方法,必定会成功。
这种“零失败”的承诺,比说“好吃”更让人想试试。
对比一下传统蛋糕教程。
过去制作海绵蛋糕,需要分离鸡蛋、打发面糊、进行装饰,环节繁琐,并且必须购置许多辅助器具。
这个教程呢?
可以不使用打蛋器,手动搅打蛋清虽然比较费劲,不过也能完成,缺少烤箱的话,用蒸锅来代替,做出来的样子也很不错,表面可以撒一些杏仁颗粒或者小浆果,即使是刚学做菜的人也会觉得,自家厨房里这些东西都具备,不需要再另外花钱去购买工具了
这是将烘焙的难度降低到极点,让“家庭制作蛋糕”从“年轻群体的兴趣”转变为“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参与的活动”。
健康评估那部分提到,豆粉中包含大量植物性营养物质,抹茶则含有茶素成分,有助于增强抗氧能力,促进身体机能运转。
这话听着专业,其实是抓准了现在人吃饭要“有用”。
过去享受糕点只求美味,如今却要关注“抗氧成分”“促进代谢”,似乎品尝一块糕点,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可助力瘦身、延缓衰老。
这类甜品因为具备特定属性,其吸引力超过单纯美味——购买普通糕点,旁人会评价为“又在摄入不健康食品”;制作这款抹茶豆乳蛋糕,旁观者会立刻察觉“原来选用了代糖,又掺了豆浆粉,确实注重健康饮食”。
储存方法另有讲究: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后,风味更佳细腻,若加以密封,冷藏状态下可保存2天,冷冻条件下则能存放1周时间。
这是让人觉得“做一次能吃好几天,不麻烦”。
现在人忙,没人愿意天天做蛋糕。
说明可以存放七天,其实就表示“在周末投入一个钟头,之后一个星期的早餐和点心就都备齐了”,这种划算的方式让人很乐意去试试看。
这种用法建议“可以制作成杯子蛋糕、千层蛋糕,搭配红豆沙或奶油奶酪”,是为了防止你感到厌倦,为你提供一个“进阶选择”,当你下次想要变换做法时,还能找到这个方法。
归根结底,这个教程之所以广受欢迎,并非因为它的配方有多么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它精准地洞察了当代人在饮食方面的种种顾虑:担忧摄入糖分过量、害怕体重增加、讨厌繁琐步骤、担心无法成功,同时又渴望拥有某种仪式感,并且能够将成果分享到社交平台。
它如同忠诚的助手,将你的忧虑一一化解,接着送来一个模具,"来,尝试一下,很简单,而且对身体有益。"
我们在挑选蛋糕时,如果计算卡路里并使用代糖,究竟是不是更懂得饮食,还是仅仅被“健康”这个概念束缚得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