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赛百味突然不讲英语了?
北京地铁入口的那家店铺,其标志改成了老北京糖葫芦的模样,点餐屏幕一开始就显示,店员竟然说着儿化话跟你打招呼。
你停顿了片刻,误以为进入了另一个时空,——那竟然是售卖火腿生菜三明治的西式快餐店。
他们真敢干。
把白芝麻酱涂在粗粮面包上,伴随炸酱里的黄豆汁,又夹入一片果木熏烤的北京鸭,总共38元,当你咀嚼时,脑海中迸发的是老北京巷弄里的市井气息,而非美国加州的晴空万里。
没人教他们这么改,可他们就这么改了。
你以为是营销噱头?
错。
数据不会骗人。
北京分店数量增长了一倍,位于五环以外的店铺,清晨六点半等候的顾客,个个都是西装革履的年轻上班族。
他们并非为了食用营养蔬菜,而是寻求能令腹中充实且略带故土情思的早间餐食。
这个摊位的煎饼果子销量,超过了那家老牌西餐厅的比萨饼,要求不加调料的顾客,渐渐变少了,原因是如今酱料,已经成为当地风味的精髓。
可你真以为他们赢了?
别急。
那个挨着清华大学的店铺,去年停业了,今年在旁边又开了两个,不过学生们表示:“价格依旧很高。”
一杯奶茶要15元,一个卷饼卖28元,对比一下,这些钱究竟是用在“文化感受”上了,还是用在了“冷藏运输”上了?
芝麻酱再次购买的比例达到51%,这个数字看起来挺高,但是需要考虑,有多少消费者买过一次之后便不再使用了?
味道并非差,而是过于用力——好比一个外国人苦练中文,吐字清晰了,可神情里仍欠几分真切。
最讽刺的是什么?
他们借助人工智能掌握了儿化音,然而,当你在点餐时说出“多来些辣”,系统却还是给你配上了甜面酱。
他们推广“京味盲盒”,里面随机放酱料,有人拿到豆汁儿味的,当场就恶心了。
这件事儿本身,就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没人会去揭发;我们知道它存在缺陷,却愿意给予包容,因为你回想起童年时,街边那家卖炸酱面的老店主,也常常在面酱里多添一些给你。
赛百味没想当中国快餐的救世主。
它仅仅是在探查,一个外来品牌,能否在保留自身根本的同时,将他人的根基,也融入自身之中。
你吃第一口的时候,觉得荒唐。
吃第二口,觉得好笑。
吃第三口,突然有点暖。
它没解决冷链成本,没压住价格,也没让二线城市开起来。
它至少在深夜工作的时候,能让你记起那句“您慢走,明儿还来啊”——那不是洋文,是京腔。
这不是一场营销。
这是一次笨拙的靠近。
而我们,居然愿意给它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