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如期而至,跟往年一样,网络上的知名商家们使出浑身解数,推出了各种新奇古怪的特色口味:有田螺粉,有小龙虾,还有韭菜炒蛋之类的,月饼的口味设计,只要你能想到,就没有哪个品牌不能实现。
这个情况在上海居民眼中则容易得多,尽管市面上有各种新奇口味的食品层出不穷,但有一种始终是老上海人中秋节期间情有独钟的美食:鲜肉月饼。
秋季,是丰收的时节。田野中收获了成熟的作物,江浙沪地区的众多点心铺子,吸引了大量顾客,他们排成队伍,等候购买新鲜出炉的肉月饼。
清晨七时,黄浦的张阿姨已准备妥当,肩上挂着采购包,手里拿着小凳子,径直前往淮海中路的光明邨。
不为别的,就为那一口刚出炉的鲜肉月饼。
队伍很长,张阿姨起得早,但不是最早到的,据店员说,为了吃上第一锅鲜肉月饼,有些顾客凌晨三四点就排起了队。
这确实可以理解,毕竟今年最长的等候时间已经到了七个钟头。即便是正常的白天,想要购得受欢迎的新鲜肉月饼,大致也需要四个钟头的等候时间。
有见地的老居民通常提前数日探听消息:清晨排大队时间较久,午后客流量稀疏,或许一个多时辰即可购得。
有办法不用排队也能吃到鲜肉月饼。队伍里总有人闲逛,然后神秘地凑近,向你推销他们刚买的鲜肉月饼。原价五块钱一个的鲜肉月饼,黄牛轻易就能加价一倍,甚至加价两倍,能如此理直气壮地随意涨价,每个排队抢购的上海市民都心知肚明。
队伍等候时间太长,期间不断有脾气暴躁的上海市民责骂票贩子,为防止队列不稳,上海增派了警务人员和安保力量共同维持场面。
2012年,上海市民排队购买鲜肉月饼
然而,不管是黄牛还是警察,见惯了各种场面的上海市民都漠不关心,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阻拦,他们对于新鲜月饼的渴望。
上海人民有多爱鲜肉月饼呢?
根据“饿了么”发布于2019年的相关资料揭示,上海居民消费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鲜肉月饼。
每逢中秋佳节,众多百年老店每日售出的月饼数量普遍突破万只——并非销售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作坊的产能有限。
不管风雨交加,上海市民抢购鲜肉月饼的热情始终不减,前阵子台风“灿都”登陆,大家依旧打着伞去购买,裤脚被狂风吹得呼呼作响,老一辈买月饼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决。
九月中旬,台风“灿都”登陆,但丝毫没有减损人们抢购鲜肉月饼的兴致,队伍依然排得长龙似地。
购买新鲜肉月饼并非短暂的潮流现象。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民众就已热衷于此。1982年时,静安区“西区老大房”门外常有数十米长的队伍,每日售出数量达一万五千只。根据“东方网”信息,1980年数据显示,上海餐饮行业当时有147家机构制作月饼,其中127家以生产肉馅月饼为主。
1963年,顾客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购买月饼(图源东方网)
据作家沈嘉禄考证,上海鲜肉月饼最初出现在曹杨路和兰溪路区域的悦来芳店家。
悦来芳的员工还说过,在七十年代,每逢中秋佳节,许多人便提着脸盆和水桶前往长寿路排队,那景象极为引人注目。直到八十年代末,悦来芳察觉到鲜肉月饼的受欢迎程度已超越季节限制,便借助“前店后厂”的优势,率先开始全年制作鲜肉月饼。他们用柏油桶改造成了煤球炉,炉上放置一个平底锅,在街边现场烘烤鲜肉月饼。
就是说买鲜肉月饼排队在上海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中秋固定活动了。很多老字号全年都有卖,可每逢这个时候总有人涌来抢购,店家多次劝阻也没用,多数人认为不吃一口就等于没过中秋。
等候购买新鲜肉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基本礼节,毕竟每批月饼都是即时制作,美味可口的肉月饼,才配得上上海市民这般长时间的排队,这并非盲目跟风,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了这支队伍,一些老上海人可能会抱怨:谁需要你们来抢啊,月饼还卖不完吗?
实际情况就是那样,知名店铺的鲜肉月饼都生产数量不多,很多商家不仅挂出限量销售的标识,甚至还会体贴地放上“仅剩一位”的牌子,劝告后面等候的顾客不要白费功夫——不过这种做法效果不大,几乎站在牌子旁边的人都不会轻易走开,继续排队希望能碰上好运,“万一被叫到呢?”
队伍之中,也有不少让人费解的北方人氏,他们脸上露出难堪的神色,同时心里也犯嘀咕,这情形跟争论粽子的甜咸味道颇为相似,有些北方人氏坦言无法忍受咸味的月饼,甚至有传闻称“听闻月饼偏咸之故,压根不敢动筷”,另有一些人在吃过鲜肉月饼之后,觉得这不过是包着酥皮的烧饼或油煎肉包,称之为月饼,总觉有些勉强。总体来说,愿意再次购买鲜肉月饼的北方人并不多,多数情况下只是家中有一位坚持原有口味的南方家人而已。
鲜肉月饼属于苏式月饼其中的一种。
上海民众喜爱鲜肉月饼,这与他们先前享用的鲜肉小笼包、鲜肉汤圆有着内在联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散发出诱人香味,便让人无法抗拒——同当时流行的甜味月饼相比,鲜肉月饼不仅滋味鲜美,价格也更实惠。因此,在声名鹊起后的数年,鲜肉月饼在上海的市场销量节节攀升,而甜味月饼的销量则大幅下滑。
新鲜出炉的肉馅月饼味道最佳,酥脆的外皮散发着诱人香气,内里的肉汁正汩汩冒着,吃上一口香气瞬间充满口腔,为了品尝这种美味,即使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也觉得不枉。
制作优质的鲜肉月饼,需要同时兼顾酥皮与肉馅两方面,猪肉以选用黑猪肉为佳,使用的部位必须得当:可以是猪后腿肉,或是夹心肉,适当添加肥膘,通过恰当的比例才能烹饪出饱满的口感;酥皮也是决定鲜肉月饼成败的关键,饼皮要具备清晰的层次感,经过烘烤后必须酥松,口感需兼具酥脆与松软,咬一口时能听到“簌簌”的碎裂声响。
啊,幸福大抵就是这般滋味。
现在的新鲜肉月饼很受上海人欢迎,不过哪家店做的最为地道,这个争论了多年的问题始终没有定论,要是外地朋友来上海,想尝到上海人最爱的鲜肉月饼,去“老卢湾”区域准没错。
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淮海路上的三个地标:光明邨、长春食品商店、哈尔滨食品厂,这三家店铺彼此间藏着一段难以说清的过往。
目前上海鲜肉月饼领域最受追捧的是光明邨,但先前这一头衔属于长春鲜肉月饼,传闻某年长春经历改造,光明邨鲜肉月饼才顺势超越,占据了领先地位;然而谈到鲜肉月饼的历史,哈尔滨食品厂透露制作技术原本由他们传授给长春,只是后来者居上,长春反而更胜一筹。
选择客流量大的店铺,通常能保证品质,前提是不介意长时间等候,这种做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实用。
光明邨总是排着长队,那里原先是一家始于1956年的淮海食堂,历经五十余载依然经营不衰,足见其烘焙手艺之精湛。
光明邨的鲜肉月饼堪称顶级美味,肉馅分量足、味道平衡、肉汁丰盈,采用大锅烤制和铁板两面煎的技法,特别符合老上海人的饮食习惯。该店的忠实顾客在称赞的同时,也不忘贬低其他店铺的月饼,说用烤箱烤出来的个头圆润,完全缺乏灵魂。
这种即时制作即售的运营方式,导致光明邨的产出数量有限制。即便五口炉子同时运作,每口最多只能制作六十枚,即便有购买限额,刚出炉的月饼也总是迅速售罄。换言之,若想品尝到这款在沪上民众心中备受推崇的鲜肉月饼,至少需要提前四小时耐心排队等候。
光明邨的店员正在包装鲜肉月饼
南京路上的真老大房同样有着悠久的岁月积淀。早在1982年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就夺得了市内月饼质量评比的头筹,新民晚报还报道过其销量十分火爆。
真老大房运用地道的苏式月饼包裹技艺,前年其制作流程被授予“非遗项目”称号:先做油酥,再和面,之后卷起,接着分割,最后包入馅料,去除顶端后进行烘烤,由具备三十年技艺的师傅们手工完成,目的是确保成品月饼内馅丰盈、风味醇厚。
老上海人怀念的,还有泰康食品。泰康的月饼,以肉馅味美著称。为了保持肉馅的口感,师傅们特意选用半冻的肉,以展现猪肉的天然风味。
前方那家新雅粤菜馆门外,也聚集着等候月饼的队伍。这家店的月饼承袭苏式饼皮做法,层次分明,口感极为细腻。他们还会紧随潮流,设计出黑松露云腿口味的月饼、鹅肝搭配鲜肉的月饼、以及芝士和蔓越莓组合的月饼等创新款式。
部分对光明邨仅隔着不到半公里之遥的金辰酒店所售卖的鲜肉月饼,在众多“老卢湾”看来更为可口:外皮制作得极为精薄,馅料堆砌得相当饱满,并且特别添加了姜水来提鲜,整体风味显得格外鲜醇。不过该酒店制作量同样不大,为了有效缩短顾客等待时长,金辰酒店选择实施预约贩卖方案——直接前往店铺排队购买并不可行。
金辰大酒店的师傅正在制作鲜肉月饼
另外诸如王家沙、西区老大房之类的老牌店家,等候的时间并不长,吃起来的味道同样很棒,要是只想随便吃点东西尝尝,这些地方也是很好的选择。
若你从前于中秋节前后走过上海淮海中路,定会铭记这条街面上各家食品点心铺子人头攒动的情景。即便非逢中秋佳节,上海街坊邻里到淮海中路等候购买鲜肉月饼,也属常见光景。
对诸多专程穿越大半个城区到淮海中路购买鲜肉月饼的老上海居民而言,这种小小的点心所承载的,不只是民众对中秋佳节阖家欢乐的向往,更蕴含着对已不复存在的老卢湾的深深眷恋。
二零一一年六月八日,卢湾区整体并入黄浦区,“卢湾”这两个字便在行政区域划分中彻底消失。十年光阴荏苒,卢湾体育馆、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这些地点依旧使用着“卢湾”的称谓,而网络平台上对于卢湾区的追忆从未间断,每当出现与“卢湾”有关的帖子,留言区里总会有不少呼唤“撤销合并”的呼声。
卢湾区向北以延安中路、金陵西路为界,与黄浦区、静安区相邻;向东由西藏南路、肇周路、制造局路、高雄路、江边路划出边界,与黄浦区相连;向西沿着陕西南路、瑞金南路,与静安区、徐汇区接壤;向南以黄浦江中心线为界,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该区总面积仅8.05平方公里。
早在2011年首次公布打算将卢湾区和黄浦区整合的消息后,网络上就疯传一条令人唏嘘的社交网络动态。
田子坊的魅力独特,新天地的风光迷人,八号桥的创意冠绝群伦。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上海滩的西式风情浓郁,淮海路上的女士们衣着清凉。路易威登的橱窗吸引目光,卡地亚的店面彰显奢华,爱马仕的服务需要耐心等待。复兴公园的绿茵地上情侣成双,梧桐树下的酒馆彻夜不熄。味香斋的面条美味可口,红房子的汤头鲜美无比,光明村的熟食店总是人满为患。旅游节期间气氛热烈,倒计时临近带来一丝寒意,回望卢湾不禁感到些许伤感。
从这条微博里,其实不难明白为何十年之后,许多老上海人依旧对卢湾区怀有深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卢湾"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正是最为时髦、最为高雅且充满生活气息的海派文化。
上海诸多行政区划里,原卢湾区最能体现这座城市近代史上的沧桑巨变。知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端于此处,该区域曾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与轻工业核心地带之一,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鲁尔工业区”。
卢湾区聚集了许多重要的革命历史地点,例如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新青年》编辑部等,此外还保存了大量名人故居和历史文化遗迹:刘海粟的故居,雕塑家张充仁作为罗丹再传弟子的画室,以及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现今音乐学院)和美术专科学校的发源地——这些地方同时是中国现代音乐和美术的起源地。
1970年代,上海火车北站的知青专列
二十世纪初,卢湾区域受到法国艺术氛围的浸润和塑造;十月革命后,众多白俄上层人士从圣彼得堡迁徙到长春、哈尔滨,最终在上海卢湾附近安家落户,进而为该地带来了东欧的生活特色。假如说上海被视为那个时代的“东方巴黎”,那么卢湾便集中体现了其最核心的风韵。
此外诸如民众摄影行、华联影剧院、百乐门舞厅、申华钟表行等休闲购物地点,各个时期最为前卫、新潮的印记,均可在卢湾区寻得旧日风貌。
过去二十多年间,黄浦区也积极进步,建设了不少吸引年轻群体频繁光顾的热门景点。
在众多社交平台尚未出现的初期阶段,田子坊于老卢湾区域突然出现,堪称那个时代的首批网络红地标之一,吸引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设计师和特色店铺入驻,因此成为当时年轻人热衷的周末游览去处,并且一度促进了周边打浦桥区域的城市建设进步,让那里面貌焕然一新。在短短十多年期间,打浦桥就从过去房屋破败、环境较差的旧居民区,转变为如今高楼耸立、声名显赫的商业中心地带。
田子坊
老卢湾伴随着时代飞速进步,依然保有着它那别具一格的市井韵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淮海中路。
田子坊率先成为备受瞩目的潮流地标,与此同时,昔日的“东方香榭丽舍大街”霞飞路,如今称作淮海中路,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根据当年的城市规划方案,淮海路的设定目标是展现高雅气质与蓬勃生机。为了腾出位置供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入驻,金龙绸布商店、新世界服装商店、沪江理发店等本土传统店铺陆续搬迁,老字号商铺的数量急剧下降。
但是,淮海中路虽然驱逐了许多传统商铺,却并未吸引到预期的高端品牌入驻,连续居民区的店面不符合顶级品牌的选址要求,而且周边缺乏大型停车场,不利于驾车来购物的富裕人群,诸多因素限制了该路段高端定位的推进。
光明邨大酒家声名鹊起,让淮海中路的形象焕然一新。1992年年底,该酒家落成之初,也曾追求奢华气派,奈何其光芒多被邻近的麦当劳西餐厅所掩盖。此后进入21世纪,光明邨调整经营方针,不再固守高端定位,而是转向平价模式,专门举办寿宴以招徕老年群体。
这一新动作很快让光明邨成为淮海路核心地段的焦点,同时促进了该街其他老牌商铺的振兴。2012年左右,全国土特产进行了装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每天吸引超过一千人光顾购买酱菜;哈尔滨食品厂重新采用了百分之百新西兰纯奶油,同时借助电视台和美食节目的宣传造势,多年低迷的生意再度兴盛;离开淮海路长达十二年的老大昌西点也在2012年重新开业。
虽然偏离了本世纪初制定的“高雅淮海”路线,淮海中路在上海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并且成功抵御了近年来网络零售兴盛带来的挑战。这条街的发展状况如同卢湾区的整体面貌,既展现出现代都市的时尚潮流,又保留着传统市井生活的韵味,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中,维系着一份独有的文化风貌。
许多老卢湾人并非特别怀念“卢湾区”这个地名,而是对卢湾所象征的精致海派文化怀有深厚感情。2011年,卢湾区决定与黄浦区融合时,《上海壹周》曾邀请众多老卢湾人,请他们谈谈对卢湾区的真挚情感。
不少访谈对象都谈到,卢湾的风貌特色与黄浦大相径庭。一位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本区住民,对于两区整合表现出强烈不安,他强调说,卢湾所展现的闲适生活韵味,同黄浦所呈现的旺盛商业活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上海形象,最担心的是合并行动会混淆上海的历史传承。
但幸好,还有鲜肉月饼。
参考资料: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这段淮海路是怎么变成“土味顶流”的
东方网:上海人太爱鲜肉月饼,40年前的南京路上就排长龙
上海壹周:“卢湾”映射上海滩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