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肉月饼是上海老卢湾最后的骄傲

日期: 2025-10-23 07:08:30|浏览: 4|编号: 16053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中秋佳节如期而至,网红品牌们照例大显神通,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新口味:有螺蛳粉,有小龙虾,还有韭菜鸡蛋等等,月饼口味的创意,只要你能想到,就没有品牌实现不了。

但是这件事情在上海居民眼中就轻松许多了,尽管市面上有各式各样叫人眼花缭乱的新式点心,不过有一种却是老上海人每逢八月十五始终情有独钟的美食:肉馅月饼。

秋季,是收获的时节。田野之中,庄稼已经成熟,江浙沪的各个点心铺子,前排起长队,都是来购买鲜肉月饼的顾客。

清晨七时,黄浦的张阿姨已准备妥当,随身携带了采购用的袋子,还有一把小凳子,径直前往淮海中路的光明邨。

不为别的,就为那一口刚出炉的鲜肉月饼。

队伍很长,张阿姨起床早,但不是最早到的,据店员说,为了吃上第一锅鲜肉月饼,有顾客凌晨三四点就来了,在队伍外等候。

这可以理解,毕竟今年最长的等候时间已经到了七个钟头。即便在正常的白天,要想购得受欢迎的新鲜肉月饼,大致也需要四个钟头的等待时间。

见多识广的居民通常会提前数日探听消息:清晨排大队情形较为拥挤,午后客流量稀疏,或许一个多时辰便可购得。

有办法能不排队能吃到鲜肉月饼的。队伍里时常有个人在街边闲逛,然后神秘兮兮地凑到你跟前,推销他刚买到的鲜肉月饼。原价五块钱一个的鲜肉月饼,黄牛轻易就能加价一倍,甚至再加倍,能如此有恃无恐地抬高价钱,每个排队抢购的上海市民都心知肚明。

由于等候人数众多,路上不时出现上海居民因失去耐心而责骂票贩子的情况,为了防止队伍出现骚乱,上海增派了警务人员和安保力量共同维持现场秩序。

2012年,上海市民排队购买鲜肉月饼

但是,不管是票贩子还是执法人员,见惯了繁华景象的上海市民都漠不关心,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拦,他们对于新鲜肉饼的渴求。

上海人民有多爱鲜肉月饼呢?

根据“饿了么”2019年的相关资料统计,上海居民消费了全国53%的鲜肉月饼。

每逢中秋佳节,众多老牌店铺每日售出量常突破万只——并非销售能力不足,实因作坊产能有限。

不管风雨交加,上海市民购买鲜肉月饼的热情始终不减,前阵子台风“灿都”登陆,人们依然打着伞排起长队,裤脚被狂风吹得哗哗作响,但老一辈们抢购鲜肉月饼的决心丝毫未动摇。

九月中旬,风暴“灿都”登陆,却无法阻挡人们抢购新鲜肉月饼的冲动,队伍依然排起长龙

购买新鲜肉月饼并非短暂的潮流跟风现象。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民众便已开始为品尝这种点心而排起长队。1982年时,静安区“西区老大房”店门前就已形成数十米长的队伍,单日销售量便能达到一万五千只。根据“东方网”披露的信息,1980年相关数据表明,上海餐饮行业当年共有147家机构制作月饼,其中127家选择生产肉馅月饼。

1963年,顾客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购买月饼(图源东方网)

据作家沈嘉禄考证,上海鲜肉月饼最初出现在曹杨路和兰溪路附近的悦来芳。

悦来芳的员工回忆说,在七十年代,每逢中秋佳节,人们都会提着脸盆和水桶聚集在长寿路,队伍十分引人注目。到了八十年代末,悦来芳发现鲜肉月饼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超越了季节的限制,于是借助自身的店铺兼工厂模式,成为首家全年制作鲜肉月饼的店家。他们用旧油桶改造成的煤炉,炉口放着一个平底锅,在街边现场烤制鲜肉月饼。

就是说,在上海排队购买鲜肉月饼这种事,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已经成为当地居民过中秋的固定习俗了。不少老字号店铺全年都有鲜肉月饼卖,可每到这个时候还是顾客盈门,商家反复好言相劝没必要特意跑来排队,可多数人还是觉得,不吃这一口月饼,中秋节就没法完整过。

等候购买新鲜肉馅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基本礼节,毕竟每批月饼都是即时制作的,美味可口的肉馅月饼,才配得上上海市民这般长时间的排队等候,这与其说是跟风行为,不如说有更多人主动加入了这行列,一些老上海人可能会说,谁需要你们来抢啊,月饼还卖不完吗

实际情况确实是这样,知名店铺的鲜肉月饼生产数量都很少,很多商家不仅挂出限量销售的标识,还会特意放上“仅剩一位”的牌子,劝告后面等候的顾客不要白费功夫——不过这种做法基本上没什么效果,几乎每个人站在牌子旁边都不会轻易走开,继续排队希望能碰上好运气,“万一被叫到呢?”

队伍之中,夹杂着一些让人费解的北方人氏,他们脸上挂着难看的神情,同时心里也犯嘀咕,这情形和粽子的甜咸矛盾颇为相似,一部分北方人氏对于吃咸味的月饼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有“听说是咸的,压根儿就不敢动筷子”的;还有一部分人尝过鲜肉月饼之后,觉得这不过是包着酥皮的烧饼或油饼,称之为月饼,实在有些勉强。总体而言,愿意再次购买鲜肉月饼的北方人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家中有一位坚持原味的南方家人。

鲜肉月饼属于苏式月饼其中的一种。

上海民众喜爱鲜肉月饼,这与他们先前享用的鲜肉小笼包、鲜肉汤圆有着内在的联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散发出诱人香味,便足以吸引人们驻足——比起当时的甜味月饼,鲜肉月饼不仅滋味鲜美,售价也更实惠。因此,在声名鹊起后的几年里,鲜肉月饼在上海的市场销量节节攀升,而甜味月饼的销量则明显下滑。

新鲜出炉的肉馅月饼味道最佳,酥脆的外皮散发着诱人香气,内里的肉汁正汩汩冒泡,吃上一口香气瞬间充满口腔,为了品尝这等美味,即使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也心甘情愿。

制作出美味的鲜肉月饼,需要同时兼顾饼皮和肉馅两方面,猪肉应选用黑猪肉,使用的部位也需得当,比如猪后腿肉、夹心肉,或者适当添加肥膘,通过合适的比例才能烹调出饱满的口感;饼皮是决定鲜肉月饼成败的关键,月饼的皮层必须具有清晰的层次感,并且要烤至酥松,口感需既脆又松,咬一口时能听到“簌簌”的碎裂声响。

啊,幸福大抵就是这般滋味。

现在的新鲜肉月饼很受上海人欢迎,不过哪家店铺的最为地道,这个争论了多年的问题始终没有定论。要是外地友人到了上海,想尝到上海人最偏爱的鲜肉月饼,去“老卢湾”区域准没错。

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淮海路上的三家店铺:光明邨、长春食品商店、哈尔滨食品厂,这三家店铺彼此间藏着一段难以说清的过往。

如今上海鲜肉月饼领域最受追捧的是光明邨,先前却是长春鲜肉月饼占据主导地位;据说某年长春经历改造,光明邨鲜肉月饼才后来者居上占据了领先位置;关于鲜肉月饼的历史渊源,哈尔滨食品厂透露制作技术原本由他们传授给长春,只是时移世易,长春后来者超越前辈罢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不介意长时间等待,选择客流量大的店铺,出品通常比较可靠。

光明邨总是挤满了等待的人,这家店原先叫淮海食堂,早在1956年就开张了,经营了五十多年依然生意兴隆,由此可见其烘焙手艺非常精湛。

光明邨的鲜肉月饼堪称一绝,肉馅分量足、味道平衡、肉水丰盈,采用大锅烤制和铁板两面煎的技法,特别符合老上海人的喜好。光邨的粉丝一边夸赞它,一边贬低其他品牌的月饼,说用烤箱烤出来的个头圆润,完全没精神。

这种即时制作即卖的模式,导致光明邨的出产量有所局限。即便五口炉子同时运作,每口最多也仅能制作六十个,即便有购买限额,刚出炉的月饼还是迅速售罄。换言之,若想品尝到这款在沪上民众心中备受推崇的鲜肉月饼,至少需要提前规划好四小时的等待时间。

光明邨的店员正在包装鲜肉月饼

南京路上的真老大房同样拥有悠久的背景。早在1982年,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就在市内月饼质量评比中拔得头筹,并且被新民晚报提及,其销量之高令人瞩目。

真老大房运用地道的苏式月饼包裹技巧,去年的制作技艺被授予“非遗项目”称号:先制作油酥,再加工皮料,接着卷起面皮,分割成段,包裹馅料,去除顶端后进行烘烤,由拥有30年经验的师傅们手工完成,确保烤出的月饼含水量高,风味醇厚。

老上海人同样怀念泰康食品。泰康的月饼以肉馅味道出众著称。为了确保肉馅的口感,制作师傅们特意选用半冷冻的猪肉。这样做能够充分展现猪肉本身的鲜美。

离得不远的那个新雅粤菜馆门口,也聚集着等候月饼的队伍。这家店的月饼延续了苏式饼皮的特色,层次分明且酥松,吃起来非常细腻。他们还会根据潮流变化,设计出黑松露云腿、鹅肝肉馅、芝士蔓越莓等新颖的风味。

对某些人来讲,光明邨附近那家离得不过五百年米的金辰大酒店做的鲜肉月饼更可口:外皮很薄,馅料给得大方,还加了姜水提鲜,口感特别鲜嫩。但这家店的供应也很紧张,为了缩短等待时长,金辰大酒店推行了提前订购的办法——直接去排队根本买不到。

金辰大酒店的师傅正在制作鲜肉月饼

另外诸如王家沙、西区老大房之类的老牌店家,等候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味道同样值得称赞,要是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下口腹之欲,这些地方也是很好的选择。

若你从前经过上海淮海中路,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定会见识到这条街各家食品铺子前人头攒动的场面。即便不是中秋那段时间,上海的老百姓们来到淮海中路,为购买鲜肉月饼而排起的长队,也成了一种常见的街景。

对于众多远道而来的老上海人而言,他们专程到淮海中路购买鲜肉月饼,这小小的月饼承载的不仅是对中秋团聚的向往,也饱含着对消逝已久的卢湾旧日时光的深深眷恋。

二零一一年六月八日,卢湾区整体并入黄浦区,“卢湾”这两个字在行政区域划分中就此不再出现。十年光阴荏苒,卢湾体育馆、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这类地点的名称依然包含“卢湾”字样,而社交平台上对于卢湾区的眷恋从未间断,每当出现与“卢湾”相关的话题,留言中常常能看到“撤销黄浦恢复卢湾”的呼声。

卢湾区北面以延安中路、金陵西路为界,和黄浦区、静安区相邻;东边靠着西藏南路、肇周路、制造局路、高雄路、江边路,和黄浦区相连;西边沿着陕西南路、瑞金南路,和静安区、徐汇区接壤;南面以黄浦江中心线为界,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整个区域面积不大,只有8.05平方公里。

早在2011年首次公布打算将卢湾区和黄浦区进行整合的消息,网络上就出现了一条令人感到惋惜的社交网络动态。

田子坊的韵味独特,新天地的景色迷人,八号桥的构思堪称顶尖。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上海滩的西式风情浓郁,淮海路上的女士们衣着清凉。路易威登的橱窗吸引眼球,卡地亚的店面装修精美,爱马仕的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复兴公园的草地上情侣成双,梧桐树下的酒吧彻夜不熄。味香斋的面条美味可口,红房子的汤头鲜美无比,光明村的熟食店总是人满为患。旅游节期间气氛热烈,倒计时临近让人感到一丝寒意,回望卢湾区域不禁有些失落。

从这条微博里,其实可以明白为何十年后,仍有许多老上海人怀念卢湾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卢湾这个名字所象征的,正是最时髦、最文雅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海派文化。

上海诸多区域中,卢湾区曾是见证这座城市近代历经沧桑的重要地方,著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发源于此,这一区域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与轻工业核心地带之一,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鲁尔工业区”。

卢湾区聚集了许多重要的革命历史地点,包括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和《新青年》编辑部等,此外还有众多名人故居和历史文化遗迹:刘海粟的故居,雕塑家张充仁作为罗丹再传弟子的画室,以及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如今的音乐学院)和美术专科学校的发源地——这些地方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和美术的开端。

1970年代,上海火车北站的知青专列

二十世纪初,卢湾区域深受法兰西艺术风情的浸润和感召;十月革命后,众多白俄上流人士从圣彼得堡迁至长春、哈尔滨,最终定居于上海卢湾周边,为该地带来了东欧的生活气息。倘若说上海是那个时代的“东方巴黎”,那么卢湾便集中体现了其最核心的韵味。

更添上民众摄影厅、华联影剧院、百乐门舞厅、申丰钟表行等休闲购物之地,各时期最前卫、新潮的印记,皆可在卢湾区寻得往昔遗迹。

近些年来,卢湾区也紧随时代步伐,兴建了不少吸引年轻群体频繁光顾的热门景点。

在众多社交平台尚未出现的世纪初,田子坊于老卢湾突然出现,堪称早期网络红地标。众多个性化设计师与创意店铺的聚集,使田子坊成为当时年轻人偏爱的周末目的地,并一度促进了周边打浦桥区域的城市建设。仅过十多年光景,打浦桥便从过去房屋破败的棚户区转变为如今高楼密布的知名商业区。

田子坊

老卢湾在快速进步之中,依然保留着它独有的生活韵味,这一点在淮海中路体现得尤为明显。

田子坊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地标,与此同时,昔日的“东方香榭丽舍大街”霞飞路,也就是如今的淮海中路,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根据当年的城市规划方案,淮海路的设定目标是展现高雅气质与蓬勃生机。为了给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腾出经营场所,金龙绸布商店、新世界服装商店、沪江理发店等本地传统店铺陆续搬迁,老字号的总量因此急剧下降。

但是,淮海中路驱逐了许多老牌商店之后,并没有吸引到预期的顶级品牌入驻,连续居民区的店铺不符合高端品牌开店的要求,而且附近缺乏大型停车场,不方便富裕人群驾车购买高档商品,许多因素限制了淮海中路的“高级”发展方向。

光明邨大酒家声名鹊起,令淮海中路的形象焕然一新。1992年岁末,该酒家落成之际,也曾追求奢华格调,奈何其光芒多被邻近麦当劳所掩盖。此后进入二十一世纪初,光明邨调整经营方针,不再固守奢华定位,而是转向平价策略,专以承办寿宴来招徕老年群体。

这一政策甫一实施,光明邨立刻成为淮海中路的焦点,同时促进了该街其他老牌商号的复苏。2012年前后,全国土特产进行了装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每天吸引超过一千人光顾购买酱菜;哈尔滨食品厂重新采用了百分百新西兰纯奶油,同时借助电视台和美食节目的宣传造势,多年低迷的生意再度兴盛;淮海路上阔别十二年之久的老大昌西点也在2012年重新开业。

虽然走出了本世纪初预设的“高雅淮海”路线,淮海中路在上海的迅猛发展中开辟了属于自身的路径,并且抵御了近些年网络零售兴盛带来的影响。这条街的演进像是卢湾区整体状况的反映:现代时尚的同时又带有往昔市井韵味,在都市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守护着一份独一无二的风格气韵。

许多老卢湾人并非特别怀念“卢湾区”这个地名,而是深深依恋卢湾所象征的精致海派风情。2011年,当卢湾区决定并入黄浦区之际,《上海壹周》特意寻访了不少卢湾的老居民,请他们谈谈心中对这片土地难以割舍的情结。

不少受访者坦言,卢湾的风貌特色与黄浦大相径庭。一位八十年代出生的卢湾本地人对于两区融合表现出强烈不安:卢湾所展现的文雅日常,同黄浦所呈现的繁华商业,各自以独特手法诠释着上海。最担忧的是合并之后,会造成上海历史传承的混淆。

但幸好,还有鲜肉月饼。

参考资料: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这段淮海路是怎么变成“土味顶流”的

东方网:上海人太爱鲜肉月饼,40年前的南京路上就排长龙

上海壹周:“卢湾”映射上海滩历史变迁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