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代,就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苏州湖州等江南地区若获得丰收,就能确保全国粮食充足。自唐朝宋朝开始,江南地区就持续作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带。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个省份和一个直辖市,仅占全国4%的领土,却容纳了全国16%的人口,却贡献了全国24%的经济总量。
即便如此,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也遭遇着诸如行业结构趋同、行政隔阂等难题。该区域若想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一体化是必然选择。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层级。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一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宣告成立。依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该示范区占地约二千三百平方公里,囊括了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这些地区包括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西塘镇,它们是首批开展工作的区域,总面积达到660平方公里。
一整年过去了,先行启动区呈现出哪些新面貌?一体化进程在实际操作中又遭遇哪些难题和阻碍?针对这些疑问,澎湃新闻记者亲身前往五镇考察关键工程,同时就相关议题与各镇长进行了深入交流。
说到西塘,人们会马上想到西塘古镇这个地方。西塘古镇是西塘的代表性景观,它位列江南六大古镇之中,2019年吸引了1136万游客前来,门票收入达到了两亿元,旅游相关收入则达到了35亿元。镇党委副书记兼镇长马红屏认为,旅游业对西塘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让西塘更加繁荣,还促进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江南地区分布着许多古镇和水乡,西塘为何能够独树一帜?旅游项目的开展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西塘未来的经济形态将怎样演变?自从成为一体化示范区首批试点后,西塘的进步又遭遇了哪些新的可能性和困难?针对这些疑问,记者在九月底对镇长马红屏进行了深度对话。
澎湃新闻 王基炜 制图
酒吧街自发形成,西塘是“富民旅游”
澎湃新闻:来西塘的游客主要来自哪些地方?一般在西塘待多久?
马红屏说,他们原先总认为上海游客数量最多,结果发现浙江才是最高的。浙江地域辽阔,各地风光与西塘迥然不同,并且没有这么精细化的水乡古镇。统计显示,浙江游客在西塘通常逗留两天以上。而上海游客中,不少人只是当日游,吃完晚饭就返回了。这些年他们组织的西塘夜游活动很成功,吸引了很多游客愿意留在当地欣赏夜景。
澎湃新闻报道,有人从上海抵达后,觉得出行系统并不顺畅,西塘作为首批试点区域,交通状况是否会有改善呢?
马红屏表示,通苏嘉甬铁路将从西塘镇经过,而去年启用的高速公路将在西塘镇设置出入口,这些都将使西塘镇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此外,正在制定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嘉善部分)的三纵三横交通体系中,将包含一条快速路,即西塘大道。大约十分钟的驾车时间,将使西塘镇达到与县城一体化的交通水平。
权威人士指出,旅游胜地应当优先为访客提供便利,主要体现为公共交通的通畅;此外,还需创造一些“不便”,也就是提供优质的旅游项目,以此吸引游客驻留,促使他们延长逗留时间,例如酒吧、特色客栈等夜间娱乐设施。
澎湃新闻报道,您之前也提及过夜游西塘,这些年“夜间经济”持续受到政府与民众的高度重视,酒馆及夜间娱乐活动始终是西塘旅游的显著特色。西塘在“夜间经济”的推进、培养和监管方面,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做法?每年有千万游客前来,是否真正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此外,您觉得西塘和乌镇有何不同之处?
马红屏:西塘在历史上,既是嘉善境内规模最大的城镇,也是商业繁荣的中心。我来自邻近的姚庄,童年时期,每逢集市,跟随父母前往西塘是常事。因此,脑海中留下最鲜明印象的是塘东街的喧嚣与兴旺,布店中夹着收据的夹子刮过铁丝时发出的声响,蒸笼里飘着竹香的馒头,炎炎夏日里消暑的乌梅汁,还有石板路上自行车清脆的铃声……后来,随着观光业的兴盛,塘东街逐渐转变为如今的酒吧聚集地,与过往岁月相同,依然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西塘和乌镇经常被拿来作比较。乌镇是原住民搬离后,由工作人员迁入,采用市场化和公司化模式运营。西塘是仍有人居住的古镇,当地有6000多名原住民,2600多户人家。2018年底统计显示,古镇实际居住的人口大约有4700人。2016年,我担任西塘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期间,嘉兴市旅委的领导曾询问我,是否羡慕乌镇的管理者,我回答,如果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我欣赏乌镇,因为其纯粹的公司化运营模式带来有序的管理、广阔的开发潜力以及持续的发展空间;而如果以游客身份考量,我则偏爱西塘,由于不断增多的游客都青睐西塘这种主人与客人共同享受旅游体验的模式。
民间自发形成,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吸引人才,西塘从1996年开始推进旅游业,1997年迎来首批访客,2008年之后,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实现迅猛增长,这是十年来持续努力的结果,期间我们开展诸多举措,例如制作优秀的西塘宣传影像资料,举办旅游选美竞赛、传统服饰周等特色活动。西塘的管委会和旅游公司做的最多的是景区的服务和景区环境。
西塘景区内的许多商业摊点并非刻意规划而成,而是源于一段持续十多年的引凤工程。我们通过营造适宜环境,吸引了不少优质商家入驻。例如,景区内有一家名为“木言木语”的连锁咖啡店,其装饰风格独具特色。店内从顶到底均采用木质材料,最初选择这种装修方式是因为创始人患有哮喘,认为木质环境更健康。后来,这种装修风格逐渐流行开来,不少商家纷纷效仿,使得同类型店铺数量明显增加。
假如外出观光,我不愿参观那些人为建造的展馆,倒偏爱像西塘那样游客与居民同享的景点。我有一位熟人,每年都会不声不响地探访好几次西塘。有一次探访时没订到住处,后来在一家餐馆用完餐,店主女性将他安顿在自己楼上的小阁子里歇宿了一夜。他第二天动身时打来电话,我因没料到此事而心里过意不去,他却表示很享受这种偶然的款待,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主客两利吧。为何有人讲在西塘能碰上难得的相遇,也许正因那些不经意的景致并非景区刻意安排,所以到西塘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西塘镇上的住户,肯定能从旅游中获利。古镇景区里,本地人与外来者的数量比例大约是四比六,镇内总人数超过一万,其中本地居民约有四千七百人。西塘旅游的积极影响非常明显,而且这种旅游模式是惠民的,可以说是从当地百姓处获取资源再回馈给当地百姓。门票所得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主要用来维持景区的日常管理和运作。景区内的一些住户,有的转型做了生意,有的则搬走将房屋出租给商家,这些都能从旅游增长中获得相应收益。
“一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
澎湃新闻:今年十一你们对于游客量有预估吗?
马红屏说游客数量应该不少,因此他们最近在努力建造停车场。其实西塘存在一个天然缺陷,停车场与景区之间有相当长的路程,游客必须步行前往。目前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又不允许建设地下停车场。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之后,作为先行启动区的一部分,嘉善县委提出了“半年内形成基本框架并全面启动,一年内展现初步形象,三年内实现显著变化”的发展目标。未来三年计划投入185.6亿元,用于推进112个工程的建设,整体提升该镇的基础建设水平,这项计划将涵盖停车场升级改造和智能停车系统的部署。
澎湃新闻报道:您提及的“一年展现新貌,三年实现巨变”,其中牵涉到诸多规划层面的考量,这是在启动区之后另行制定的计划吗?转眼间一年即将过去,西塘在风貌上是否出现了显著更新?
马红屏:目前仍是在原有基础上推进的。接下来,我们要以开阔的视野来规划宏大的格局,致力于实现整个区域环境的美化工作。
我们地处江南水乡,核心任务是促进城乡协同进步。城乡协同首先要整合农民的土地资源,目前土地流转比例已高达97%;其次要将村级工业区的产能向镇级工业园区集中,近两年已成功盘活一批布局散乱的村级企业;再者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此提升城镇化水平。我认为,这便是城乡协同的主要方向。西塘总共有13700家农家住户,最近两年借助农房集中化计划,已经集中了4700家,今后我们的计划是再集中6000到7000家,我明白,这同样符合整体规划的需要。
澎湃新闻报道,您刚才提及村民与企业,一体化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日常,他们对于一体化的感受怎样?
马红屏说,农民对于一体化目前还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更多的是一种期盼。现在普通民众对一体化的认知,可能就是指趋同化,他们觉得“将来我们跟上海没有两样了”。现在老百姓对一体化的期盼,还停留在这样的层面:譬如,以后自己的孩子考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是否能够和上海考生看齐;再比如,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政策,江浙沪地区是不是也要实现统一,等等。他们现在最明显的一个体会或许是,前往黎里的道路不再需要缴费了。不过,未来一体化发展究竟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他们需要借助我们的建设来体会,正如中央办公厅领导在西塘考察时指出的,深圳耗费了四十年才取得如今的景象,那我们一体化示范区又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超越它呢?十五年间,长三角的底子远逊于深圳四十载前的偏僻渔村,但预计其未来进步的步伐,将能超越此前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澎湃新闻报道先行启动区计划在三年内实现显著改观,具体变化方式是什么,西塘未来的面貌将呈现何种景象
马红屏:我身为镇长,不能单独回应这个议题,必须联合先行启动区的全体人员共同商议、推进。依我之见,首要任务是制定蓝图,包括国土空间蓝图、交通蓝图、产业蓝图;其次要着手实施,以既定蓝图为指引,抢占发展先机,力求启动区在三年内实现显著进步。
澎湃新闻报道,依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五镇主要着力于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关键环节在于处理产业趋同现象。西塘作为先行启动区的其中一个镇,怎样达成独特化发展目标?
马红屏认为,嘉善县的发展路径应当是城乡协同进步,着力打造处处皆景的格局。未来,去青浦会关注华为创新聚落,到黎里会欣赏汾湖高新产业区,那么在西塘则要体现县委县府倡导的处处优美,此外将来还有祥符荡创新核心区。产业布局是在先行启动区的五个镇呈片区式展开,并非单个镇内全面覆盖。
一体化的痛点与堵点
澎湃新闻报道,西塘镇作为试点区域启动工作后,镇长在此期间面临了哪些挑战,认为哪些事项最急需处理?
马红屏: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初期阶段难免会有一些困难,我们能不能够体谅和接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曾经组织过一场活动,我开篇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实在惭愧,当下的西塘基本上是一个施工场地”。这是由于当地城镇设施状况与大众预期之间存在着显著距离,而弥合这种差距的改造过程,便是一个必经的调整时期。
其次涉及财力,基础建设设施的建设必须投入巨额款项。仅全域秀美计划的首期16个工程就需要投入13.78亿元。今年浙江省政府已经为嘉善增拨了专门资金和专项债券,但建设费用依然不足。因此在专项债券方面,期待能够实现整体统筹,而不再局限于浙江省内部的额度分配。
进展速度难以满足形象展示的时限需求。浙江的干部们非常能承受艰辛,过去一年我们不再局限于“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而是转为“7+7”,即每天七小时日间工作加七小时夜间加班。即便如此,许多任务仍然无法按时完成,西塘旅游发展耗费了二十余年光阴,要在一年乃至三年内实现形象突破和显著改观,确实十分困难。各项招标、审批环节耗时较长,导致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基层承受的负担相当沉重,因此许多干部都不愿前往乡镇任职。
澎湃新闻报道询问您,西塘作为启动区,过去一年间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
马红屏:这些年,西塘仿佛被鞭策着,以非正常节奏推进建设与进步。同时,干部们通过实践,思路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本镇考量,而是能从更宏观角度,乃至国家高度思考事务。以我个人为例,起初参与各类讨论会时,关注点都极为有限,所提建议也欠缺全面性。后来意识到自己的眼界太窄了,在国家方针指导下,我们更应当关注人才建设、行业方向、区域布局等方面,这些才是西塘未来进步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