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行业占据领先地位,但受利益诱惑影响,其他行业巨头也渴望参与其中。今年开始,众多平台纷纷在本领域进行拓展,对美团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强烈挑战。
某音首先推出了“批量配送”计划,接着不断强化外卖服务;微信内部测试了“店铺即时送”小程序,进入地方生活领域;阿里巴巴把到店服务口碑整合进高德,意图借助高德吸引顾客,促进地方生活服务的进步;拼多多旗下的社区团购平台快团团开始招募商家;快手尝试开通地方生活官方小程序。
面对雄心壮志的竞争者,长期秉持“无界限”理念的王兴绝不会消极等待,而是着手展开策略性的反攻
美团上线“特价团购”,主打低价
最近,一些观察力敏锐的网民注意到,美团软件的餐饮部分增设了一个“优惠组合”区域,该区域内的套餐费用比某个音频平台更低。
以某个品牌的火锅组合为例,这个品牌的同样组合分别出现在美团「特价联合购买」和某音「打折联合购买」上。易师兄注意到,内容一样的火锅组合在美团和某音的标价分别是75元和79.9元,这个组合在两个平台的销售情况差异很大,美团上这个组合是限时抢购,只有销售10个小时,但销量已经超过4200份,而某音上销量只有2300多份。
蜜雪冰城的雪王大圣代在美团和某音平台均有售卖,某音平台上的两份雪王大圣代标价10.8元,而美团平台上的售价稍低,只要10.5元。
从全局来看,美团上“优惠组合”里的商品标价确实比某音组合的标价要便宜。根据商家方面的消息,美团那边商品价格较为优惠,是平台进行了资金支持所致。
现在,“优惠集合”版块里的经营单位大多是知名连锁企业,像华莱士、蜜雪冰城、汉堡王等都是。有行业内部人士讲,美团之所以重点挑选这些大品牌,是因为它们店铺分布广,顾客对这类商品的价格印象深,加上优惠活动,能快速让买家形成“便宜”的印象。
某音早先试图招徕顾客、提升市场占有率,其店内团购的价位大多低于美团,因此吸引了许多商家加盟。根据某音披露的资料,2022年上半年度,通过某音本地服务接纳的商家和品牌家数大约为十五万,参与团购的商家增加了大约四万。
很明显,美团这次推出“优惠组合”这一功能,目的是吸引更多商户和顾客,同时也是为了加深大家对低价的认知,以此来应对竞争对手。
但是,美团能否借助这次费用让步扭转现状还是个未知数,因为地方性服务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美团的主营业务也正面临严峻挑战,长期实施费用让步会对它的经济效益产生显著冲击。
价格战难解美团内忧
美团的经营范围涵盖两大板块,一是核心本地生活服务,具体包含餐饮外卖、到店酒旅、即时零售、民宿预订以及交通票务,二是新兴业务板块,涉及美团优选、美团买菜、快驴出行、网约车服务、共享单车运营、充电宝租赁以及餐厅管理系统等。
2022年全年财报于3月24日发布,美团全年营收达2200亿元,同比增加22.8个百分点,但增速不及2021年;经营亏损为58.2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74.8个百分点;经调整利润为28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为净亏损155.7亿元。
值得留意的是,美团在2022年实现盈利,关键因素是新业务果断控制了损失,而不是核心本地商业的扩张。2022年,新业务营收达到592亿元,新业务板块的经营亏损从2021年的359亿元减少到2022年的284亿元。
美团在商家和用户拓展上最为关键的方面,到2022年12月31日为止,交易用户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8%,下降到了6.78亿,这个数字也比第三季度的6.9亿要少。用户增长速度的放缓也使得活跃商家数量的增长速度受到影响,活跃商家用户数在同比增长了5.1%之后达到了930万,这个数据与第三季度的数据保持一致。
这个现象表明,尽管美团已经盈利,但用户数量增长已接近极限,因此承受的挑战依然严峻,特别是要应对某音在本地服务行业的快速扩张。某音目前每日活跃用户超过7亿,平均每天使用时间超过120分钟。相比之下,美团的日活用户规模直到去年8月才刚超过1亿。这对以商品陈列为主的美团构成了明显的层级压制。
别的平台之中,某音凭借其视频内容,便能够招徕众多观众,至于美团,尽管也去试验直播以及探店类的短视频来推广,成效却并不理想。
因此,当下的美团,对于商家而言,正在失去流量带来的好处;对于用户而言,也不再具备价格上的吸引力。为了不处于被动局面,美团不得不再次运用“低价”这一手段,但是重新采用低价策略,也就意味着平台需要继续给予优惠,这对于刚刚实现盈利的美团来说,显然是相当不利的。
易师兄有话说
常言道,开创基业不易,维持基业更难。本地生活市场体量庞大,堪称丰厚馅饼,该领域竞争激烈,虽然时常有新对手前来挑战,但美团在该领域的统治格局依然稳固。
但是,由于行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周围有很多竞争对手,美团不得不直接应对挑战:他们决定减少对其他新业务的资源分配,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地商业领域上。
但是,重新专注核心业务的美团必须寻求新的稳定状态,既不能让经营收益出现下滑,也不可导致行业竞争态势产生剧烈变动。至于新推出的“优惠组合套餐”能否为美团促成业绩增长,最终要看市场的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