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餤——唐宋宴席上的头道餐点

日期: 2025-09-22 09:13:58|浏览: 3|编号: 13883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果子铺 作者供图

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饼餤实物 作者供图

宋代佚名《宫宴图》 作者供图

极其罕见,在过往岁月,有位女性糕点匠人,其生平信息见于相关记载。宋初陶穀所写的《清异录》里记载,五代周世宗的皇宫里有一位特别擅长制作花样点心的宫女,由于技艺精湛,宫里的人都称她为“蕊押班”:郭进家中能够制作莲花饼馅,其中有十五隔的款式,每一隔都有一朵折枝莲花,制作成十五种色彩,他自己说周世宗有位宫中女仆流落民间,后来到他家里做帮工,女仆说宫里的人称呼她为“蕋押班”。

“蕋”与“蕊”为同形异义词,前者指代花蕊; “押班”在唐代及宋代时为宫廷中的一种女官职,担任此职位的官员负责监管特定的宫院区域或某项事务。由此,“蕊押班”这一富有诗意的称呼暗示,那位未留下姓名的糕点师傅,凭借制作出类似花朵的精美点心,被尊为宫廷中的“花点主管”。北宋取代后周后,这位宫廷烹饪名家离开了皇宫,转入民间,在名将郭进的府邸任职,继续从事糕点制作工作。在郭府期间,蕊押班制作了一组经典的点心“莲花饼餤”,其中一个大盘被分成十五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都盛放着一朵仿照折枝莲花形状的饼餤。特别之处在于,这十五朵莲花各自呈现不同的色彩,每一朵都娇艳美丽,整个盘子仿佛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天子款待进士的美食

这种食品如今已鲜为人知。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中有一条补充记载:薄饼宽达一丈多,里面包着粗大的馅料。馅料粗得像是廊下的柱子,这或许有些夸大,但确实反映出饼餤的主要制作方式是用薄饼将馅料包裹,卷成筒状,因此外形类似圆柱体。

要防止包馅薄饼在卷曲后散开,最稳妥的做法是给圆柱形的饼卷捆上绳索,所以制作精美的饼食都会用丝带等材料进行捆扎,例如闻名遐迩的“红绫饼食”——在唐昭宗那个年代,刚考中进士的学子们聚集在曲江举办庆功宴时,皇帝特意赐予了二十八位新科进士二十八卷用红绫包裹的佳肴。

唐御厨以红绸面点为佳肴。昭宗光化年间科举放榜,录取裴格等二十八人,皇帝认为选才得当。恰逢在曲江设宴款待,于是特意命御膳房制作二十八份面点赐予他们。卢延让也在其中,后来入蜀担任学士,年纪大了之后,蜀地人多不尊重他。卢延让的诗歌向来平实通俗,带有俚俗风味,于是创作诗篇说:“别笑我牙齿稀疏零落,当年也曾享用红绸面点。”王衍得知后,便下令供应膳食,也将面点列为上等菜品,并用红纱包裹。现在四川人自己制作糕点,外面用红绸包裹,在官府的厨房里举行盛大的宴席,被看作是最重要的活动。

根据这份记载,唐代皇宫的餐食中包含多种面点,而用红绸包裹的面点等级最为尊贵。到了五代时期,西蜀的君主王衍模仿唐朝宫廷的做法,把用红纱包裹的面点设为宴席上的首道菜品。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人们都精于制作面点。

根据《清异录》中“馔羞”部分的记载,引用了“谢讽《食经》”的内容,其实早在隋朝皇宫就已经存在“朱衣餤”,这种食物是用红色绫罗包裹并系好束口的饼餤。

《云仙杂记》中《曲江春游录》有载,唐代时,长安居民每逢春季,必赴曲江地区进行春日游玩和观赏花卉的活动,其中一项习俗是,家境优渥的家庭会制作一对饼餤,并将其染成红色,称作“红餤”。再用色彩斑斓的彩带围绕在饼餤的柱状部分进行捆扎,接着将这对红色的饼餤悬挂在一根长杆的顶端。外出游玩时,仆从举着长杆走在队伍最前面,杆顶装饰的彩带随风飘动,活像一杆鲜艳的流苏旗帜,正如《曲江春游录》中所载,当时曲江春游的人们,用化妆品做成红色点心,杆上挂着成对的小旗,旁边还点缀着彩带,为车马队伍开路。

我们可能会疑惑,这难道不是巨型春饼吗?然而,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中记载了临安的众多美味饮品,其中在“蒸制食品”类别下,明确提到了“饼餤”和“春饼”,表明这两种食物并不相同。宋代学者郭侗在《六书故》中详细说明,将熟肉放在薄饼上卷起,然后横向切成小段,整齐地排列在盘子里,这种做法被称为“餤”:如今人们用薄饼包裹肉类,切成块状后端上来,也称作“餤”。

因此,春饼和饼餤的制作方式不一样,最后的样子也不相同:春饼通常在桌边当场卷制当场食用,而饼餤则都是在烹饪区域的案板上预先卷成长条,等要吃的时候再一刀一刀地切成小段。

“百种千般”的造型

饼餤呈现在餐桌上的基本形态像一根短小的柱子,所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防风氏的体型非常庞大,横宽达到九亩,高度有三丈,而他的妻子身宽仅六尺,九亩相当于五丈四尺,与防风氏的体型相比,妻子的身材显得微不足道,就像一块小点心。这种夸张的描写也是文章创作上的一个缺陷。

沈括指出,古人某些说法缺乏根据,比如防风氏的身高有三丈,而腰围却有五丈四尺。沈括调侃说,防风氏的身材岂不像一个硕大的圆饼?从他的调侃中可以推断,到了装盘环节,圆饼的横向尺寸明显超过纵向高度。

饼餤的形态通常较为矮胖,呈圆柱状,因此制作时能够衍生出诸多变化。据《清异录》所述,唐中宗年间,韦巨源担任尚书令,遵循当时习俗,为皇帝与皇后筹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烧尾宴”。宴席上包含一种名为“唐安餤”的点心,其名称旁标注“斗花”,表明该饼餤特意设计成新奇别致的样式。

饼餤能够制作出精致的艺术形象,因此成为唐宋时期宴席上的关键食物。蕊押班在皇宫里掌握了制作花样饼餤的高超技艺,她自身具备聪慧,追求完美,最终将饼餤塑造成枝头绽放的莲花形态,并且拥有多样的色彩和风味。

吃的时候,面点要切成若干小段,每段都要系着绳子,防止散开。蕊押班做的莲花面点,显然不是用长条切出来的,而是用各种不同的馅料包成小卷。因为她调出了十五种不同的馅料,所以成品才能呈现出十五种不同的图案。她用细线把小卷的一头捆结实,另一头剪开,就变成了花瓣形状。并且要把整个饼皮从里到外裁成花瓣的样子,再小心地捏成环环相扣、层层展开的模样,当中塞进用青色面团捏成的小莲蓬,接着逐个竖立在盘子里,就变成了朵朵绽放的莲花——想必这就是蕊押班的手作了。

《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在北宋时期,每逢君主诞辰,宫廷都会举办盛大的寿宴,众多官员参加,宴席上的菜肴中有一种名为“莲花肉饼”的点心,极有可能是莲花饼的馅料。

制作饼餤手法极其多样,凭借精巧的形态吸引视觉,并且馅料力求多元,在唐代和宋代时期是一种广泛的风尚。那个时期的饼餤制作工艺能达到何种程度?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中记录了“漳州罗汉宣法大师智依”的相关故事:

师与彦端长老共食饼餤,端言道:“繁多各异,其本质却无差别。”师问:“如何体现无差别之体?”端拿起饼餤,师答:“只需守护繁多各异。”端说:“这也是你和尚的见解。”师言:“你也是罗公咏叹梳头之态。”

两位高僧共进素食,餐点以面点为主,那些面点各有特色,内馅也互不相同,没有重复的。彦端长老由此着眼参悟佛法,指出,世间的面点形态各异,包裹的馅料也会变化,看起来“五花八门”,但其根本属性不变,永远都是面点。智依接着追问,那么“不二”的根本属性又是什么呢?彦端便拿起一个面点来展示。他们紧接着进行了一番关于顿悟的讨论,智依觉得彦端还是被世俗表象所蒙蔽,尚未真正觉悟。

通过两位长者的谈话,我们得知,点心是多么难以预测,会呈现出各种形态,这引起了一位高人的注意,他拿这个作为比喻来阐述佛理。

唐代的奶油糕点

确实,面点不仅在外观上供厨师们随意创作,味道上也能甜也能咸,有荤也有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的“杂记”部分,记载了一个趣闻轶事。

韦澳和孙宏,在大中年间曾同在翰林院任职,某日暑热时节,皇帝在太液池中召见两位学士,等到就座时,只觉寒气袭人,仔细看旁边好像有龙皮;随后被赐予银饼馅,味道十分可口;接着又被用醇厚的美酒灌醉。两位学士因此连续几晚都感到肚子疼。皇帝暗中得知后笑着说:“你们身体不好,朕每天赐十几个,也不至于有损伤。”那银饼馅,都是用乳酪膏腴制作的。

根据相关记载,大中朝时期某个炎热的夏日,唐宣宗把韦澳、孙宏两位学士召到太液池边的宫殿觐见,当时皇帝避暑的所在因为设备独特而异常凉爽,宣宗在接见时赐予两位学士“银饼餤”,还让他们饮用了佳酿,但韦澳和孙宏事后连续多日都感到肠胃不适。有人私下对皇帝讲,宣宗闻言笑道,那两人实在不济事,朕每日需吞食十数枚银饼餤,却毫无碍处。

两位大臣为何会感到那种窘迫?因为银饼餤是以“乳酪(之)膏腴”为主要成分,也就是说,这种点心不使用面粉,而是以传统酥油制作饼皮。如此说来,这难道就是唐代的奶油点心吗!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为了让奶油点心不融化,只能借助冰镇的方法。两位大臣临时接到通知,缺乏准备,因此身著单薄的夏季服装前往,抵达皇帝休憩的园林时,发觉气温异常凉爽,又食用了冰镇的乳脂花饼,最终导致消化系统出现不良反应。倘若这个传闻确有其事,那么唐代宫廷在炎夏时节确实备有冰镇的乳脂卷、乳脂花饼,并且唐宣宗对此尤为偏爱,每日都要食用十多份。

饼餤所牵涉的最为戏剧性的情节,见于《资治通鉴》:

安乐公主希望韦后能够临朝听政,自己则想成为皇太女,于是两人密谋在食物中下毒,六月壬午日,中宗在神龙殿驾崩。

根据这一记载,景云元年即公元710年,安乐公主和韦皇后在糕点中投放毒药,而唐中宗正是食用了这些有毒的糕点才不幸身亡。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没有记载这个具体的细节,仅笼统地记载“皇帝遭遇毒害突然去世”(出自《旧唐书·后妃传》)。《资治通鉴》显然参考了某些唐代文献资料,才得以记载如此详细的情节。遗憾的是,相关的记述过于简略,并未说明为何要选择在糕点中下毒。

东坡口中的人间至味

这种点心制作精细,味道出众,自然而然地赢得了我们那位美食家苏东坡的喜爱。在各式各样的点心中,他尤其偏爱味道清爽的笋馅点心,曾写下《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一诗来赞颂它们:“世间风雅笋点心,世间体面蕈馒头。此事切莫让不懂吃的人知晓,专送给麻田吴远游。”他将笋馅点心和蘑菇馒头称作人世间最美的食物,同时强调,品味不灵敏的人是体会不到这两种面点独特之处的。因此,他特地邀请了吴、姜两位友人,通常情况下我不主动邀请他人,但这次必须请你们两位一同用餐。倘若你们因故无法出席,我宁愿将物品赠予你们,也定要设法让你们参与其中。这实在是极尽恭维之能事。

苏轼认为,饼餤的味道要鲜美,关键在于竹笋要新鲜,必须在新笋刚刚破土的时候吃,这样才能得到令人愉悦的口感。以东坡居士的豪迈性格,他还特别喜欢邀请朋友们一同分享美味,所以,曾经在写给朋友巢元修的信里劝说他:“东坡园中,春笋已经逐渐老去,做饼餤的食材快要用完了,听说这个消息,你是否要等到我前来呢?”——今年春笋逐渐失去鲜嫩,正是制作美味笋饼馅的最后时机了,得知这个消息,你一定乐意前来吧?

令人遗憾,关于笋饼餤的详细制作方法已经失传,因此我们无从模仿苏轼曾经特别偏爱的风味。

宋朝时期,都市里的饮食行业相当兴盛,也有商贩从事饼餤贩卖。《武林旧事》提及,临安城里的面食铺子出售各种面食,其中就包含饼餤。《清异录》说明,东京城阖闾门外的大街上,有一家知名的大饭庄——张手美店,这家的一个招牌是,每逢重要节日,都会供应节日限定美食,其中,盂兰盆节时有“盂兰饼餤”。每逢节庆,京城四方汇聚,整座东京的居民都会争相购买商品。盂兰盆节这一天,若能品尝到张手美家的糕点,便觉无憾。回想起五代至宋初时期,每逢节日前夕,阖闾门外街道两侧便会出现长长的队伍,景象宛如今日人们排队抢购当季特色美食,实在令人莞尔。

然而,唐宋时期极受欢迎的饼类食品,在后来逐渐不再流行,其名称也被人遗忘。清代烹饪书籍《调鼎集》倒是表明,这些饼类食品的实际制作方法仍然存在,只是被归为“春饼”这一类别之中。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