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平台上的“影子蛋糕店”:跨千里接单赚差价,证照系盗用

日期: 2025-09-24 01:07:54|浏览: 3|编号: 14003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最近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澎湃新闻提出情况说明,她的丈夫利用外卖网站为她订购生日甜点时,在众多可供选择的店家里面,她丈夫选了一家看起来比较气派的店铺,店名叫“金冠蛋糕”,填写收货地点是她们所居住的小区,然而该店铺的位置实际在两千多公里以外的成都。

王女士表示,根据以往观察,外卖应用上通常只显示离收货点不远的商家,她丈夫误以为是系统故障,于是通过平台联系了商家,对方答复说,“我们总部在此地,黑山县另设了分店”。查看该店铺的详情页,也能看到“欢迎莅临总店”的标识。

蛋糕送到了,王女士一看,原来不是“金冠蛋糕”送来的,而是离家很近的“光明蛋糕”,那家店特别小,东西也特别便宜。而且,点单时说的动物奶油被换成植物奶油了,味道也不好,结果最后全扔了。

他购置了一个标价288元的,8英寸的,打折后支付了270多元的蛋糕。王女士表示,她到“光明蛋糕”店咨询时了解到,相同类型、尺寸为9英寸的蛋糕,该店仅售50元。换句话说,面向成都的“金冠蛋糕”承接了数千里的订单,再转包给消费者所在地的廉价蛋糕店,以此赚取中间的价差。更令人意外的是,那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实体店地址处,如今经营着一家售卖被褥的店铺,该店铺公开的营业执照很可能系非法挪用,其出示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则存疑是伪造的。

王女士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澎湃新闻记者近期进行了调查,发现美团外卖、饿了么等主流外卖平台上,存在不少“幽灵蛋糕店”:这些店铺盗用正规商家的实际经营地点、相关执照和食品经营资质,或者可能存在伪造证件的行为,接着在外卖平台上承接跨城市的订单,再转交给距离收货地较近的商家,以此赚取可观的中间费用。

顾客分享遭遇“隐蔽烘焙点”的详细情况,本篇所配照片系澎湃报业特约摄影师何利权拍摄完成

“跨城”接单后再转单,居中赚差价

9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以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某居民小区为收货地址,在“美团外卖APP”上搜索蛋糕店,发现除了部分定位在盐亭县城内的店铺,还出现了14家远在成都、杭州、南京甚至长春的商家。

“麦香园”是家蛋糕店,位于百公里外的成都温江,店铺信息显示如此。该店售卖的蛋糕,价格区间通常在288元到488元之间,提供各式主题和样式。记者挑选了一款以“感恩教师节”为主题的蛋糕,尺寸为八寸。店家承诺使用进口奶油,并且是新鲜制作的,承诺在2到3小时内能够送到顾客手中。经过优惠活动,这款蛋糕的最终售价为281元。

与商家交流时,记者询问为何这家蛋糕店未在盐亭开店,商家表示,“麦香园”是加盟店,外卖应用上显示的是总部地址。两小时后,盐亭县城内一家叫“XX西饼”的蛋糕店送来了蛋糕,该店离收货点仅700米左右。

一旦顾客察觉到那些面包房并非本地经营,便开始质疑,店家通常就会声称属于某个大品牌,而注册的地址被标为“总部所在地”。

记者冒充蛋糕购买者的朋友,咨询“XX西饼”的售价,对方告知此蛋糕价格为139元,若自行前往提取,价格可以更低。该员工表示,对“麦香园”蛋糕店并不熟悉。第二天,记者又联系了“XX西饼”的员工,但对方说法有了变化,声称那款蛋糕实际售价是268元,订单是“由一个外地的顾客借助转接网站直接提交的”,里面包含了蛋糕的样式、使用的材料以及接收货物的地址等细节,“顾客把钱付给了他们,他们只负责制作并发送。”

在“美团外卖APP”这个平台上,澎湃新闻记者把收货地点设置为四川遂宁的一个乡镇,通过搜索发现蛋糕店,除了本地的一家店铺,另外还有十多家都标明在成都、杭州等城市。例如,“麦甜坊蛋糕店”在平台上的登记地址是成都市温江区,这家店也表示,他们的分店和加盟店都能为下单的顾客提供配送服务。

记者挑选了一个价值268元的生日蛋糕,那家位于乡镇、经营多年的某品牌蛋糕店很快将外卖送到了指定位置。当记者询问时,派送蛋糕的店员拒绝透露具体费用,不过她表示,“我们蛋糕店总部与它们(承接异地订单的蛋糕店)有合作关系,款项是按月结算的。”

另一个知名送餐应用“饿了么”也存在类似情况。澎湃新闻工作人员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某社区作为接收点,查找到的蛋糕铺子很多位于武汉、西安等城市,并且在网页上排列位置很靠前。其中有一家叫“黛米蛋糕”的店铺,系统显示其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某个社区。9月12日当天下午,工作人员以132元优惠价格订购了一个6寸草莓水果蛋糕。

在订餐应用里查找糕点,能找到远在数百里外乃至上千里之外的商家。这些商家大多没有实际店铺,其地址和资质都是仿冒的。

这家饿了么上的店铺,与美团外卖的商家类似,都声称“黛米蛋糕”是连锁品牌,并且声称在淅川设有分店。然而,当天记者实际是在淅川县城的一家名为“XX烘培”的小铺子拿到了蛋糕。该铺子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蛋糕的售价只需要80元,不过对于订单是如何送到他们这里的,他们拒绝透露具体情况。

有业内人士表示,所谓的“转单平台”,通常指QQ群之类的渠道,商家在外卖平台接到跨城市的订单,随后将订单转交给距离收货地较近的店铺,以此赚取价格差额,这种做法虽然能为本地蛋糕店带来部分生意,却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此前他们曾向平台及市场监管部门反映过此类情况,但并未得到解决。根据澎湃新闻报道,通过QQ平台检索“蛋糕”“转单”等字眼,可以发现众多名为“全国蛋糕转单”的群组存在,部分群组对申请加入者有明确要求,需要提供蛋糕铺具体地址和联络方法。

对于购买者来说,如果挑选了这类“城市间承接订单”的烘焙店,不仅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而且收到的糕点品质、清洁程度等方面可能无法令人放心。

澎湃新闻记者在一家被称作“皇冠蛋糕”的店铺订购了一款名为“网红蜘蛛侠蛋糕”的甜点,售价为276元,该店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接受订单后,将业务转交给离记者家较近的另一家店铺处理。接着,澎湃新闻在一处商业街的二楼找到了负责实际配送蛋糕的店铺。这家店铺虽然设有门面,但仅提供外卖服务,店内环境显得有些凌乱。其老板告诉记者,同款“网红蜘蛛侠蛋糕”蛋糕卖130多元。

在先前提到的“皇冠蛋糕”店铺的外卖反馈区域,部分顾客明确指出下单的商家与最终派送蛋糕的商家并非同一家,蛋糕的品质令人非常不满意,认为价格与价值不成正比。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有顾客反映,虽然已经支付了款项,但最终并没有收到蛋糕。

平台登记地址和证照均系盗用

这类通过跨区域承接订单再转包给他人来赚取中间利润的“面包房”,其本质情况究竟是怎样?澎湃新闻记者外出考察了若干标示为类似蛋糕店的外卖平台点位,了解到这些店铺均不存在实际经营场所,而是挪用了其他合法商户的资质信息,包括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明,并以此入驻外卖服务渠道,更有部分蛋糕店所使用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明存在造假嫌疑,如此一来,众多虚拟性质的蛋糕店铺便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外卖平台系统。

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她的丈夫在美团外卖上,从一家叫“金冠蛋糕”的商家,订购了生日蛋糕,费用超过270元,然而实际送到的却是黑山县本地的一家店铺,“那个蛋糕的成本只有几十块钱”。这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店铺在外卖平台填写的地址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合作路某地,其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内容显示,实际经营主体为“高新区某床上用品经营部”。

王女士此前已向美团以及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情况,该店铺目前已被暂停服务。9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前往该地址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此处实际经营一家床上用品商店。店主表示,前几天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突然到店检查,理由是“有人投诉了”,自己当时感到十分困惑。

我同那家蛋糕铺子毫无牵连。店家表明,网上外卖平台上登记的执照确实归他所有,不过他售卖的是寝具类商品,并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王女士也说,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职员向她确认过,查询到名为“床上用品经营部”的店铺从未申请过此证件。这表明,名为“金冠蛋糕”的店家,挪用了布艺店的位置和经营许可,其“食品经营许可证”则有假造之嫌。

外卖应用里有个伪装的蛋糕铺子,报的地址在成都郫都区,是家卖床单被套的店,店主说他的经营许可被别人偷用了。

先前报道的“麦甜坊蛋糕店”在外卖平台填写的地址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德全中街某栋建筑内,澎湃新闻经过现场核实发现,德全中街地处偏僻区域,多为居民自行建造的房屋,而该店铺所在门面实际经营一家客栈,并非蛋糕店。另外,该店铺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显示,所有者登记为“温江觅食零食铺”,经营地点与客栈地址相同,负责人为“雍圳”。客栈工作人员声称,他们从未听过“麦甜坊蛋糕店”和“温江觅食零食铺”,同样也不认识“雍圳”。隔壁的商户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表示对这三个名字都毫无印象。

那个先前被称为“皇冠蛋糕”的地址,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柳浪湾北二街某地,其实是一家售卖西点的小店,并没有出售蛋糕产品。9月12日,这家西点店的经营者陈帅(化名)告知媒体人员,平台展示的“皇冠蛋糕”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都是真实的,这些证件都属于他本人。

另有一个“秘密糕点铺”,它挪用了成都某家面包房的位置、工作许可和餐饮营业资质。

他们怎么会持有我的相关凭证?陈帅立刻联系了蛋糕外卖平台登记的联系电话,开始对方并不清楚他的具体情况,在遭到询问后,仍声称“店家位于柳浪湾北二街”“店铺分布在全国各地”。陈帅对此感到十分恼火,不再愿意继续沟通,要求他们立刻停用他的经营执照,还有他的食品售卖许可,并马上取消这些行为!对方连声答“好”,随即挂断电话。

陈帅发起的“网络揭假”行动迅速见到成效。据澎湃新闻人员观察,9月13日,那家所谓的“皇冠蛋糕”店铺在外送服务网站上已经消失不见,相关的资料也无法查到了。

这家名为“黛米蛋糕”的店铺,在饿了么平台上的地址标注为武汉经开区某个小区周边,其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的地址完全相同,但这两个证照实际属于一家超市,而且该超市的经营范围中并没有包含制作裱花蛋糕的业务。

澎湃新闻的记者发现,该平台上的“商家资料”部分附有一张店铺图片,招牌上显著印着“黛米蛋糕”四个字,并且附带了一个联系电话。记者尝试拨打这个号码,接电话的人自称是这家店的经营者,但表示店铺实际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并且并未通过“饿了么”平台提供服务。这家蛋糕店在“饿了么”平台上的身份是虚假的,它不仅涉嫌挪用武汉某家超市的资质证明,而且直接盗用了位于太原的黛米蛋糕店的照片,目的是进行伪装。

这些事例仅是外卖应用上“隐蔽面包房”问题的微不足道部分。媒体在外卖应用中随机挑选了若干家被怀疑“异地承接”的面包房,发现它们公布的资质文件,“单位字号”中有的涉及副食品经营、奶茶售卖,有的涉及商业交易,更有极端情况出现了“水煮肉片饭店”。

一家也叫“皇冠蛋糕”的美团外卖商家,其提交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表明,该店铺坐落于成都市崇州市永和大道,经营者登记为“XX副食店”。澎湃新闻报道,经过实地走访核实,该地点确实存在一家副食店,位置比较偏僻,店铺仅由一位女性店主负责经营,但她不清楚店铺地址以及相关证照是被“什么时间、怎样被人冒用的”。“可以肯定的是,我这里不卖蛋糕。”老板娘说。

影子蛋糕店”应该如何监管

有蛋糕行业的相关人员向澎湃新闻报道,一些热于进行“转单”的外卖商家实际上充当了“中介”的角色,他们专注于网络营销推广,吸引顾客后,便马上联系距离最近的合作烘焙点来完成订单;至于搜索界面展示出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外的商家信息,可能是外卖应用平台推出的“付费推广”服务,商家通过资金投入来获取广告展示的机会。

这些所谓的“中间商”并不亲自制作糕点,不过他们能够与具备资格的制造企业开展合作,也就是向他人采购商品,然后转售给购买者,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位专家表示。然而,他们显然忽视了这些“中间商”在“进行虚假宣传和吸引顾客”时对市场造成的干扰。

2018年6月,已有新闻报道外卖平台出现商家从别的城市接单再转给其他商家的情形,当时美团针对此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也对涉事商家实施了惩处措施,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做法在外卖平台上并未完全消失,甚至出现了借用、造假的证件行为。

2018年1月1日生效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网上餐饮服务商家及第三方平台都作出了具体要求。网上餐饮服务商家必须在自身操作场所制作食品,不能把订单交给其他食品经营者加工;而且需要拥有实体店铺,并依照法规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不能超出核准的经营项目。

作为网络餐饮服务的中间渠道运营方,需要核实商家提交的餐饮行业准入证明文件,记录其机构名称、所在地点、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管理人以及联络渠道等资料,确保餐饮行业准入证明上标明的经营地点等许可内容准确无误。

一旦发现网络餐饮商家存在违规行为,平台需立刻加以阻止并马上通报商家注册地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机构;若查实商家有重大违规行为,平台必须马上终止为其提供网络交易服务。

重庆周立太(成都)律师事务所陈绍坤律师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平台有责任确认实体店铺的真实性,这不仅是注册时的事,还要时常进行抽查,以此防止商家套用营业执照和食品卫生许可证等信息。另外,平台一旦发现有人利用这些套用的信息,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

成都律师张德志同样指出,这种情形下,外卖平台确实存在监管缺位的问题,平台充当的是信息传递和资源对接的角色,因此,在平台外卖店注册时,必须执行审核流程。平台既然收取平台服务费,那么相应地,理应承担起确保平台商家,至少在能够进行表面核查的环节上,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但倘若店铺提交不实资质误导平台,并得以通过审查,这或许还牵涉到伪造官方文件印章的行为,情节恶劣时将触犯刑律。

(记者 何利权 胥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