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年入14亿的网红蛋糕,破产了

日期: 2025-10-09 22:08:07|浏览: 1|编号: 15091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及网络流行品牌,不仅在于其能够带动潮流引发关注,如今又衍生出新的特点:这类品牌通常难以持久。以被誉为“时代感伤象征”的糕点店克莉丝汀为例,其热度往往转瞬即逝。

最近,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公布消息,说上海克莉丝汀食品有限公司没法偿还到期的债务,而且资产不够还清所有债务,2025年3月12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出具了(2025)沪03破187号民事裁定书,决定接受克莉丝汀的破产清算申请,现在正在向社会公众征集相关财产信息。

罗田安作为公司的发起人,多次在公开场合流露真情,通过诸如“辜负了顾客、合作商以及全体职员”之类的言辞抒发感受。自两年前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停止运营,至今年四月初期公开透露开始破产程序,克莉丝汀曾被誉为“烘焙行业首家上市企业”的辉煌历史宣告终结,如今正一步步滑向衰败的深渊。

“这是一个有救的企业,一定会大有希望!”

克莉丝汀有32年悠久历史,创始人罗田安地位无可替代,他主导了品牌从衰落到复兴,再到最终陷入困境的完整演变过程。

罗田安是来自中国台岛的一位商人,他最初通过在台岛销售牛仔裤积累了财富,三十岁时就达到了财务独立的状态,据了解,当时他已经是十几家企业的负责人,投资范围涉及十余个不同行业,不过一场经济危机让他的资产迅速贬值,有消息称,数十亿的资金因此中断,最终罗田安在台岛的经营以破产结束。

克莉丝汀就是在那个时间点应运而生。1993年,罗田安为两家上海合资企业注资,共同创办了克莉丝汀,这家店是首批得到外资支持的中式面包房。创办之初,克莉丝汀的整体投资额达到150万美元,其中两家上海企业各持有20%的股份,罗田安掌控的公司则占股60%,是企业的控股股东。

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是,罗田安最初并不是克莉丝汀的负责人,他只是以出资人的角色参与了品牌的建立过程,直到1999年,克莉丝汀因为亏损非常严重,面临着存亡的关键时刻,当时公司只有17家分店,并且有两家国有企业,即上海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和上海糖烟酒公司,已经提出了要退出股份,罗田安当机立断,通过购买这两家上海公司的股份,实现了对克莉丝汀的全资掌控,并且接任了总经理的职位。

罗田安曾对克莉丝汀作出评价,称其为一家人力所能及挽救的公司,未来前景必定非常光明。

罗田安担任管理者职务后行事坚决,借助大量购置来提升克莉丝汀的市场占有比例。他首先兼并了上海吉元德食品公司,接着在2005年购置了双红面包品牌,创建了克莉丝汀的第三个核心制造基地。2007年,罗田安引入一家日本株式会社,向克莉丝汀注资2.2亿元。在此期间,克莉丝汀还吸纳了丹比艺术蛋糕公司。

2007年,头发花白的罗田安出现在《福布斯》中文版的封面上,该杂志选他为年度创业人物,理由是他具备非凡的冒险意识,同时充满开创事业的热情。

2008年,克莉丝汀每天能够制作超过一万个裱花蛋糕,数十万个面包则被分配到六百家店铺中去,到了晚上八点时几乎全都卖完了。有传闻称,在业务鼎盛的时候,上海有百分之十四的市民是克莉丝汀的忠实顾客,这家店的产品成为了长三角上班族早餐时的必备选择。

克莉丝汀的巅峰时期出现在2012年正式挂牌交易。在其官方网站的史册部分,最新记载也停留在2012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企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被誉为“烘焙业首家上市公司”的克莉丝汀,当年完成营业收入13.88亿元,企业总价值一度超过200亿港元。

罗田安在公开场合露面时,曾得意地向外界展示他对克莉丝汀的信心,他强调品牌坚持选用上乘的食材,比如新西兰出产的奶油和法国制造的巧克力,即便代价昂贵也必须维持品质。他认为顾客能够分辨出其中的不同,因此毫不吝啬地表达这种信念。

靠卖楼卖房偿还债务

克莉丝汀的巅峰时期门店数量达到1052家,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及,不过衰落的迹象出现在公司公开募股的次年就开始显现了。

2012年克莉丝汀经营状况由好转差,盈利转为亏损,到2022年上半年店铺数量减少至两百余家,同年七月被披露因运营问题导致几乎全部门店停业,涉及品牌“未能支付租赁费用、员工薪酬”的传闻广泛传播,未处理的预付卡金额高达2.5亿元,两个月后,克莉丝汀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停止发布内容。十二月份,由于有五千万多元的贷款和资金拖欠问题,公司的银行账户遭到了冻结处理,所有门店都暂停了营业活动。

2023年3月,克莉丝汀公布声明,表示遭遇供应商提起诉讼,公司银行账户因此被查封。彼时,克莉丝汀通过出售位于上海的两处房产筹措资金,用以支付拖欠的租赁费用和员工报酬,但这些操作并未使公司状况得到任何改善。

2024年12月27日,克莉丝汀已经失去上市资格。罗田安多次公开发表言论,表达想要追回被公司高层侵占的财产的愿望,或者通过实施破产重整计划,避免克莉丝汀彻底消失在市场上的结局。

克莉丝汀的发展历程引人深思,许多行业观察家指出,这个品牌的没落根源于企业内部的权力纷争。情况确实如此,自从公司公开上市以来,罗田安和董事会之间的摩擦便逐渐显现,公司高层的意见难以统一,公开的权力斗争几乎成了克莉丝汀的惯例,罗田安曾明确表示“资本追求短期利益,公司的长远规划无法实施”。

罗田安声称,自从“2012年公司公开募股以来,内部风气败坏,无人用心管理。投资者们整天追问各种投资机会,一旦产生分歧,甚至反目成仇。”而其他董事会人士则认为,罗田安是个“满口谎言的骗子”。

二零一七年,一次股东集会上,罗田安遭到投资方集体撤换董事身份,缘由是“决策激进造成收益下滑”。

二零二四年六月企业内部纷争加剧,罗田安表示已向港警提交举报,对克莉丝汀经营者的账目提出质疑,倘若相关单位通过深入查办,最终促使克莉丝汀实施破产重组,他期望有实力且愿意振兴克莉丝汀的团体能够承接。

二零二零年五月,罗田安再次向香港交易所提交实名控诉材料,指出执行董事朱永宁运用不正当途径获取股份和表决权,公司自公开上市以来因内部持续纷争而陷入困境,朱永宁方面则回应称罗田安“缺乏诚信,全是虚假指控”。

事实上,克莉丝汀如今重现生机的可能性已经可以预见,罗田安依然抱着积极心态,希望克莉丝汀能借助破产重整程序取回被转移的财产,同时寻觅到有意收购该品牌的合作伙伴。

各界普遍认为克莉丝汀的衰败象征着一类传统面包作坊的没落,然而这条商业路径的当前景况更加凄凉。数年前,烘焙领域曾是众多有身份的投资方重点追逐且激烈竞争的领域,每次资金募集都以“千万”计,许多面包店纷纷以“国风特色”、“本土化烘焙”作为自身宣传的口号。

也许克莉丝汀的倒闭算是某个时期的遗憾,但更令人唏嘘的可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本土品牌不见踪影,这或许预示着烘焙领域的新篇章即将开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