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卡低价策略
是赛百味的灵魂底色
赛百味似乎在重启扩张之路。
日前,赛百味大中华区管理层透露动向,计划快速增设分店,预计到八月,门店数量将超过一千家(当前有八百余家)。
赛百味,2024年新设分店数量突破220家,创下其进入中国将近三十年的开店最高纪录,同期营业额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增长,增幅超过30%,实现净利润1.3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提升14倍。
门店
先前几年身子骨不适店铺亏损,甚至面临转让,现在却显现出些生龙活虎的迹象,赛百味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餐饮行业的同行者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这家源自美国的快餐企业,发展历程颇具看点。1965年,有位刚满十七岁的大学学子,为了筹集学杂费,向恩师(最终成为共同创业伙伴)周转了部分资金,开始贩卖三明治。由于启动资金有限,供应量也不大,仅提供两种尺寸——十二英寸和六英寸的三明治。
赛百味刚开始经营时,麦当劳和肯德基在美国已经经营了十多年,为了不与其竞争,赛百味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把厨房展示出来,让顾客可以看到食物制作过程,现场烤制面包,并且宣传健康低热量的理念,这个人并没有打算做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只想赚取一些小利润当作学习经验,因此,他也没有设定过高的价格,采取了平价的策略,但是没想到生意竟然非常兴隆。
确实低卡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美国富裕阶层的食物选择开始转为食用低脂有机蔬菜、沙拉以及低糖点心,肉类的消费从显示身份地位的鹿肉、熊肉转变为选择更健康的有机鸡肉、牛排,而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则因为时间和费用考虑,更倾向于购买高热量的速食食品,因此快餐成为了社会阶层的一个明显界限。
经济条件欠佳者亦为常人,同样渴求营养丰富的食物,因此,赛百味凭借其倡导的健康饮食观和亲民的价格,迅速崛起,疯狂增设分店,据相关数据记录,从1977年至1988年的十多年间,赛百味在全世界开设的店铺数量已经突破一万家,这个新兴品牌,竟然超越麦肯基,成为行业领头羊。
赛百味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特别的“经济型经营方式”,以三明治为主打产品,采用预制面包和食材的连续作业,减少了厨房装置和店面空间的需求,因此显著削减了开销。
赛百味早餐
赛百味选择铺面时,喜欢靠近加油站、地铁站、电影院等租金便宜的场所,这样既能方便顾客买完立刻吃,也能减少开销,为快速增加分店提供了有力支持。
赛百味在价格方面的策略不只反映在商品定价和场地租赁上,其较低的加盟门槛也是其中之一——这个费用不到麦当劳的五分之一,然而其抽成比例却很高,达到了12.5个百分点,这个数值明显大于麦当劳的四个百分点,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当时许多在美国生活的人连英语都不会说,却每天都要应对生存挑战,因此经营一家投入不大的店铺,售卖一些简餐饮品,便成了众多移民者的首选方案
当然,如此高的抽成,也为后来的“卖身”埋下伏笔。
加盟店抽成12.5%
赛百味“卖身”
赛百味依照其商业蓝图,构建了简约的机构形态,确立了三项刚性准则,总部对直营店面的日常运作不加干预,公司坚守“低脂健康”的核心方向,产品线仅包含三明治这一种品类。
赛百味鼎盛时门店数量达到4.5万处,麦当劳彼时为3.7万处,肯德基则拥有1.5万处门店。
2015年以后,由于创始人离世,局势迅速恶化,只有原先的那位大学生和他的导师能够驾驭这个庞大的体系,销售业绩多年持续走低,店铺数量也逐步萎缩,从最高峰的4万5千家削减到现在的3万以上。
赛百味这家公司,由其学子和导师长期主导,他们获利丰厚,行动迅捷,因而变得傲慢自满,一旦组织内部有异议者,常被指责为离经叛道之徒,时间一长,独断专行的现象愈发明显,这显示了最高领导者的威势,他能让品牌达到巅峰,一旦他离去,品牌便可能坠入低谷,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势的掌权者,通常无法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
想吃赛百味
另一方面,加盟店的分成比例过高,类似过度盘剥,导致众多加盟者承受巨大负担,同行多在压缩成本、优化供应链,赛百味却主要挤压加盟方,由于店铺经营自主权较大,当管理者离职后,积压的不满情绪也爆发出来,许多加盟者开始与总部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相关媒体也多次曝光赛百味的食品卫生隐患。
局面持续恶化,公司缺少最高负责人显然不行,毕竟两个家族的成员都被供养得无所事事,既不愿动脑也不肯动手,这一点外界看得很清楚,如果再这样发展,赛百味将难逃覆灭,为此,2019年,赛百味聘请了汉堡王的前任领导人,一位名叫齐德喜的人士提供帮助(John)。
这个人的名字给人的感觉就很吉利,寓意着合作共赢、才能出众、福气满满,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管理者,曾经帮助汉堡王顺利上市,在汉堡王经营遇到困难时,又成功将其出售给投资机构,并且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打工人的早餐
因此,齐德喜前来的意图显而易见,两个家族打算出售赛百味,实现资金回笼后退出市场,毕竟,他在企业出售方面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亏损的企业,无人问津,因此,齐德喜履新之后,实施多项盈利举措,比如,精简人员、关闭网点、调整经营内容、发展规模较大的连锁店、改善店面环境、拓展自主配送业务等,经过一番努力,到了2021年,赛百味在美国的每家店铺营收创下2014年至今的最佳记录,全球总收入从八百三十亿美元增长到九百四十亿美元。
观察到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汉堡王的母公司RBI计划购置赛百味,然而经过多次商议未能达成一致,RBI显然感到不快,于是立刻以十亿美元的成本,购置了赛百味的另一个竞争者Subs,由此可见,赛百味开出的条件,恐怕要远远高于十亿美元。
顾客不肯付费,显然是因为商品吸引力不足。齐德喜坚持不懈地努力,到了2022年,赛百味的财务报告竟然出人意料地反弹到104亿美元,一年多赚了10亿美元,不得不承认,齐德喜的能力,确实一般。不过,赛百味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又是另一回事,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不详细讨论。
公司年收入达到百亿元,并且持续增长,表明其发展前景很可能围绕这个数值波动,2023年夏天,赛百味最终完成了被收购,接手方仍然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交易最终作价九十五亿五千万美元。
简便快捷的后厨操作
成功之后隐退是自然规律,去年百味公司公布消息,齐德喜这位杰出人物,将于2024年岁末离开岗位。
倘若不选择退出,凭借齐德喜的才能,他完全有能力处置掉收购赛百味的那个私募股权公司。
火锅人从赛百味身上
能看到什么
赛百味在麦肯长期主导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早期实施的“低卡低价策略”,这一策略精准地把握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核心需求。
追求低热量,不只是提出口号,赛百味还设立“透明厨房”,每个步骤都让食客目睹,确实体现健康理念;实现低成本,单个门店容易操作,但若扩展到上万家门店,则难度增大,赛百味主要售卖三明治,种类并不丰富,面包和食材的搭配采用自动化生产,并且无需烹饪(赛百味侧重售卖冷食产品),这样便减少了厨房装置和店铺空间的需求,再加上租赁费用不高,整体开销因此降低。
健身人士最爱
赛百味没有萨莉亚那样自行生产销售的模式,它不依靠压缩流通环节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来控制开销,而是致力于打造极致的产品以降低成本,并且加盟费用较低也是其迅速发展的一个因素。
操作简单、加盟费低、投资小,仅凭这三点,足以引君入局了。
把握时代节奏这方面,经营火锅的人跟得很快,特别是2020年以后,无论是大型店铺还是小型铺面,无论是速冻产品还是新鲜食材,无论是单一菜品还是自助形式,无论是半成品还是手工制作,从需要支付高额加盟费到无需加盟费用,再到从加盟模式转变为合作经营,火锅行业的每一个发展环节都紧密联系着时代背景和经济状况。
如今,在价格不高时期,人们也认识到了供应环节的关键作用,许多供应环节的公司也因上游品牌的广为人知而受到关注,这些老掉牙的话题,就不再多说了。
赛百味内部存在值得吸取的两种经验,其一关乎其内部构造,其二涉及其运营方式。
关于公司构造,赛百味直营网点虽然具备较大自主权,但自下而上层级关系非常清晰,呈现明显的层级模式,例如,若在乡镇地区开设赛百味门店,其上级管理机构依次为——区域代理商、城市级代理商、全国总代理、亚洲太平洋地区总代理(设在新加坡),最终是赛百味美国总部。
90年代火锅店&当下火锅店
环节过多,动作就会迟缓,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务必迅速回应并传递给用户信息。2007年,国内某合作方提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目标是为当地民众设计符合口味的商品,这个计划拖了很长时间,直到2016年,才推出一款香辣四川风味鸡肉类食品。
赛百味内部矛盾激烈,决策权高度集中,员工普遍担心承担责任,因此审批流程异常繁琐,倘若创始人健在,这款辣味鸡块的产品发布日期恐怕要一再延后。
因此,就公司框架而言,不论是指单个店铺的内部构成,抑或是从加盟网点到核心管理机构,层级务必保持简短,倘若出现过多的管理层级,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便会滋生蔓延。
这家公司存在明显缺陷,决策者思路受限,公司发展因此受阻,只能停滞不前。
一直年轻的海底捞
再说考虑要素。赛百味能够销售,与收益相关,齐德喜是关键,上文提到,他上任后,推行若干措施,首先淘汰了亏损的网点,减少了员工数量。
粗放式扩张和网点过度密集,曾是赛百味的核心难题,与长沙茶颜悦色的经营模式颇为相似,由此引发的后果是众多门店亏损,海底捞也曾面临类似挑战,直到杨女士掌管后,实施啄木鸟方案,情况才逐步好转。
公司规模不断壮大,组织架构逐渐固定,规章制度日益僵化,若不注入新元素,组织将逐渐失去活力,最终走向衰败。
此外,新加入的因素可以是具体个体,也可能是某种体系架构,最突出的因素,当属经历胖东来彻底改造的永辉,永辉通过采纳胖东来的架构、规则和商品,门店销售额激增、股价飙升,所以——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自助成风
部分火锅场所采用新式经营方法,例如把常规点餐转变为顾客自选形式,程碟衣火锅馆便针对部分基层市场门店更名为“程碟衣市场式火锅”,精准把握了基层市场的普遍需要,导致经营状况显著提升;珮姐重庆火锅在深圳社区开设的分店,与以往门店相比也进行了大幅调整,其目标同样是顺应当前的消费动向。
如果公司结构无法调整,又找不到替代方案,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出售,若无法出售则完全终止,直接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