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店、退款难!又一烘焙网红“败走” 成都

日期: 2025-09-17 06:07:12|浏览: 2|编号: 13418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过去依靠独特经营方式广受欢迎的面包新语,最近因为成都地区的店铺关闭事件,又再次引起公众关注和讨论。

从曾经的烘焙业标杆,到如今多家分店纷纷停业、顾客投诉得不到解决,这个老字号的品牌遭遇,不仅暴露了其自身扩张策略的内在问题,更代表了整个烘焙领域普遍遭遇的困境。

01

闭店、退款难!

面包新语“败走” 成都

面包新语于 2000 年在新加坡建立,依靠推出 “肉松面包” 等烘焙产品,很快在市场上获得关注,深受顾客喜爱。

2003年,它的母亲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实现了上市,它成为全球第一个专门从事面包销售而上市的企业。

公司公开交易之后,面包新语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市场,这个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企业紧接着就正式进入,并且迅速在包括上海、北京、广州、南京在内的四十座主要城市开设分店。

那个时期,国内烘焙行业还处在发展初期,经营方式比较守旧,面包新语引入了厨房完全敞开的展示方式,同时采用多种业务融合的运作方式,并且产品都取了有特点的名字,这些创新为中国烘焙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这些创新做法吸引了众多顾客,其在北京、上海等都市核心区域的店铺,销售额飞速增长,顺利在顶级城市扎下根基,也促使它产生了更大规模发展的想法。

2007年,面包新语确立了三年内在国内至少设立500个分店的发展蓝图,同时开始广泛接纳加盟商,推行一种以地级城市为单元的品牌授权机制,该机制允许特许经营者独立承担当地所有店铺的投资与管理职责。

依托这一模式,面包新语门店快速扩张,至 2014 年,其在中国境内的店铺总数激增至 418 个,其中上海的门店数高达 60 个,为品牌中心创造了 31.6% 的收益,是该品牌在海外的关键市场。

不过,面包新语最近又因为成都分店停业的事,再次引起行业关注。2025年6月26日凌晨时分,四川新语餐饮公司通过面包新语四川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张退款声明。公告提到,这是出于企业战略调整需要,决定对网点实施改造,因此会退还储值卡持有人的款项。

有网民指出成都面包新语进行店面翻新和水平提升,事先没有通知储值卡持有者,造成消费不便。

此外退款办法不清楚,说明没有写清楚怎样做和需要哪些文件;沟通途径没有用,服务热线只在工作日十点到十六点开放,而且常常打不通,也没有写明负责的部门,这样就让退卡更麻烦了。

根据美团平台信息,面包新语在成都的 11 家线上店铺目前都暂停营业,有媒体报道实际考察后发现,成都天府广场的分店早在 6 月份的中间阶段就已经不再营业了。

根据天眼查披露的数据,四川新语餐饮企业成立于 2005 年,郭晓进与肖毅为该公司的出资人,其中郭晓进占股 80%,肖毅占股 20% ,该公司曾因合作争议两次被限制消费,肖毅作为法定代表人也遭到限制消费的处罚。

接下来,上海相关面包企业作出声明,提到成都面包新语授权即将终止,所有门店现已停业,公司会全力协助顾客办理预付卡退款事宜。

面包新语其实早先已从不少城市撤离,例如 2021 年,西安面包新语的管理方就因为合约争议、疫情干扰离开西安。近些年,面包新语关闭的店面越来越多,店铺的总数每年都在减少。

根据窄门餐眼掌握的信息,到 2025 年 6 月 11 日为止,过去将近四年的时间里,该品牌在中国境内的店铺数量总共裁撤了 179 个,店铺的覆盖地域也大幅度收缩,仅分布在 15 个省份和地区,现阶段总共还存有 173 家店铺,在这之中,广东省的店铺数量最为突出,达到了 86 家。

02

“成也加盟,败也加盟”

成功源于合作,失败也归咎于合作——从被誉为“烘焙版星巴克”的极盛时期跌落,到众多门店被迫歇业,面包新语的经历发生了戏剧性转变,其根本原因直指两大致命问题:合作模式的全面溃败与食品安全事故的不断冲击。

其一,加盟模式设计缺陷埋下“扩张即失控”的致命隐患。

面包新语采用“城市级区域独家代理制度”,要求每个代理商独占一个城市的门店经营权。这种制度在早期确实能借助代理商的本地资源迅速扩张店铺数量,并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然而其重大缺陷是总部几乎无法掌控区域代理商的运作——代理商实际上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导致双方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相互牵连。

一旦代理商与品牌方产生激烈冲突,总部往往难以挽救局面。西安的加盟商长期以来无视产品质量控制规范,并且拖欠了管理费用,总部从2020年4月开始多次发出书面通知,但这些警告如同被忽视,最终只能选择终止合作。

代价极为高昂,因为区域代理制度导致新代理商无法承接所有门店,面包新语不得不完全撤离西安地区,先前辛苦建立的市场地位就这样轻易丢失了。

成都的情况同样如此。2025年6月,面包新语在四川的官方公众号,以店铺重新装修为由,发布了一则退款通知,对储值卡持有人承诺退款。然而,实际上这些门店早已停止营业,退款联系电话无人应答,消费者想要维护自身权益却找不到途径。

这种公然违背对顾客的承诺,根本原因是总部对地方经销商完全失去掌控——既不检查合作方是否依照规定行事,问题出现后又不承担后果,任由企业名声被无情践踏而彻底毁灭。

第二种情况,食品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变成侵蚀信任的慢性毒药,根本原因在于加盟经营失去管控,不断扩散。

近些年面包新语在食品安全方面屡出状况,陷入不断被揭露问题、进行补救后又再次曝出新的麻烦的怪圈,例如2014年上海的分店被指出有老鼠吃面包的情况,2015年深圳的分店被发现使用过期的材料以及自来水来制作冰块,2017年湖南的分店售卖了发霉的面包,2020年成都的分店蛋糕中被检测出沙门氏菌。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加盟经营中责任与权利分配极不均衡:加盟方负责原材料获取、员工技能提升等关键事务,为了削减开支(特别是经营困难的店铺)会降低工作标准;

总部只拿管理费,却没什么日常监管,既没定统一品控要求,也没管住加盟商,结果食品安全问题一大堆。

面包新语的没落,根本在于其扩张策略与管控能力的严重失衡,一方面试图借助区域合作商实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无法有效管理这些合作方;一方面允许合作商主导关键业务运作,另一方面又撤回了品质监督与风险补救的担当。

最终,依靠加盟带来的增长优势,却因失控的加盟行为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一现象验证了一个不容置疑的法则:加盟经营方式绝非轻松获利的途径,而是对品牌管理机构控制力与担当意识的严峻挑战,一旦无法有效管理加盟网络,规模扩张越迅速,最终的崩溃就越剧烈。

03

成本高企、信任崩塌、模式失控

老牌烘焙品牌集体遇冷背后的行业困局

今年烘焙领域遭遇严寒,自年初至仲夏,知名店家接二连三停业,情况好似骨牌倾倒,行业困境已从潜藏转向公开化。

一月,皇家美孚遭遇停业风波,暴露了行业问题——武汉、西安、西宁的多家店铺接连停业,青岛总部也被曝出拖欠员工工资。有前员工透露,部分店铺因停业导致顾客骚乱,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并报警的情况。

尽管官方立刻出面澄清表示“制造贩卖一切如常”,把状况解释为“虚假信息导致抢购现象出现,导致供不应求”,但反对意见不断蔓延,品牌形象已经受到严重损害。

三月,烘焙领域遭遇更加严重的冲击:克莉丝汀因财政困难被司法机构判定进行破产处理。这家曾经广受欢迎的知名公司,已经彻底衰落。令人感慨的是,负责其清算事务的机构是法律服务机构——连自我挽救的机能都完全不具备。

六月,喜悦烘焙坊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杭州数家分店突然停业,致消费者的告别函发出之前,公司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受到高消费限制,其经营窘境早已是街知巷闻。

另外,面包新语由于经营不善完全退出成都地区,这一举动也引起了业界的注意,被视为传统烘焙企业衰落的一个例证。

这些闭店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背后折射出烘焙行业的共性困境。

1、首当其冲的是加盟模式在快速扩张中暴露出的深层问题。

以面包新语为例,该品牌的成都分店,由于原材料购买和员工教育方面缺少总部的有力管理,相继出现了沙门氏菌污染问题和储值卡退款争议,结果被迫全面撤出当地市场。

克莉丝汀的衰败,跟加盟店管理混乱、品质控制松懈有很大关系,品牌形象持续受损,进一步加快了它倒闭的步伐。

接下来,店铺时常歇业以及一些不良状况的发生,直接造成顾客失去信心。

面包新语退出成都市场后,其充值卡退款热线长期无人应答,由此引发了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投诉;与此同时,皇家美孚因曝出拖欠员工薪资的消息,导致大量顾客集中到门店,甚至出现了店铺内的物品被抢购一空的现象,该品牌的声誉因此急剧下滑。

财政处理失当加剧了困境,克莉丝汀因负债累累启动了破产程序,欢牛蛋糕店则由于负责人受限无法继续营业,诸多难题相互影响,不断降低了顾客对老字号品牌的信任。

此外,原材料的持续增加,租赁费用的不断攀升,以及劳动力开支的明显增长,都让已经面临困境的品牌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面粉、黄油这类关键材料当前价格,比两年前有显著增长,个别品种价格甚至增长了一倍;

老牌品牌多布局在城市核心商圈,高昂的租金持续压缩利润空间;

劳动力价格持续攀升,烘焙领域内熟练工匠及辅助人员的教育开销持续上涨,使得经营压力日益增大。

皇家美孚面临薪酬拖欠问题,克莉丝汀遭遇资金周转困难,这两件事都明显受到费用负担的直接影响。

这些普遍性问题,实际上揭示了传统面包企业存在管控开销、理解市场、开拓思路和维持形象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多个层面。

当前消费水平提升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下,烘焙企业若要寻求发展,可能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改进,包括调整供应链结构,更新产品系列,实施数字化管理,以及加强细节把控,以此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终究,食品制作领域的竞争早已超越单纯的数量较量,变成整体能力的比拼,必须稳固根基,方能抵御风险。

小结:

面包新语从曾经被誉为“烘焙界星巴克”的辉煌时期,一路走到如今在成都遭遇挫折的阶段,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品牌的起伏变化,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烘焙行业在迅猛发展中隐藏的深刻问题。

加盟经营方式的利弊并存、食品安全信誉的瓦解、运营费用的挤压,这些困境并非孤例,而是众多知名面包企业普遍遭遇的“存亡考验”。

当市场机遇消失,行业竞争显露真容,那些依靠无序增长、忽视品质维护与运营的品牌,最终会被时代浪潮所抛弃。

能够在严冬时期得以延续的,必定是那些坚守品质原则、专注精细化管理、将顾客信赖视作首要任务的参与者。

面包新语的启示,也许能促使整个烘焙领域重新思考前行方向——既要兼顾扩张与稳固,也要兼顾效率与品质,唯有坚守本心,方能行稳致远。

行业的洗牌远未结束,但留给老牌品牌的转型时间,已经不多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