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3年发展预测》:2023年旅游行业展现出若干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当前旅游市场的整体面貌
二零二二年二月二十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了《二零二二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二零二三年发展预测》这份报告。该报告指出,二零二三年,旅游业的恢复进程将明显加快,整个市场展现出四大主要表现。
报告提出,旅游市场主要呈现的四个特征分别为:
社会生活逐步恢复常态,人们不再那么小心翼翼,旅游便成了疗愈身心、排解压力的首选方式。根据调查结果,在感染最严重的阶段过去两周后,人们外出活动的频率显著增加,随着感染高峰消退,再加上出国旅游政策调整,旅游市场展现出诸多利好迹象,而春节假期的火爆开局也为2023年旅游业的稳定增长和快速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
疫情改变了旅游行业的投资策略和产品供给模式,迫使许多旅游投资公司和市场参与方调整了原有的投资方式、商业结构和业务范围,市场参与者在细分市场中将更加注重融合创新。疫情也提升了人们对休闲娱乐场所的期待,使得避开高峰期的旅行和反向旅行受到关注。
当前出入国境领域正迈向快速振兴的阶段,在相关措施的推动下,打算来中国旅游的人们的需求显著增加,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RCEP、APEC等商业交往的重新启动,公务出行将成为近期入境旅客数量回升的主要动力。如今,出境旅游方面,已经恢复二十个国家组织的跨境团队观光活动,一些东南亚地区开始接纳第一批入境的中国公民,同时,海外旅游商品的市场价位正不断上涨。
——旅游业需要进一步重构发展理念。二零二三年,针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这一核心议题,发展旅游行业将侧重于完善公共服务及治理结构,具体体现在,增强政策层面的革新,由基础保障转向全面支持,调整行政管理方法,从追求成效转为注重效率;增强公共服务的质量,协调旅游领域的公共资源分配与公共服务供给,依据稳定经济、保障就业、维持物价的准则,构建二零二三年旅游政策的整体布局。
报告还剖析了2022年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一年对旅游业而言相当困顿,病毒反复影响始终存在,游客外出时顾虑重重,旅游市场明显萎缩,病毒、顾虑、本地、不景气这些词儿可以看作是2022年旅游市场的核心特征。游客满意度指数显示,波动且难以预料的旅行环境不断干扰游客感受;城市市场层面,顶尖及新兴大都市的疫情防控更为精准,旅游业活跃程度更佳;旅游消费格局表明,在时间与空间受限状况下,游客更追求消费场域的丰富性,目光更倾向于内涵,为体验支付费用,同时,空间范围的压缩使本地放松和短途旅行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以放松为目的的旅行空间与生活空间加速整合,与疫情发生前相比,城镇与乡村居民的放松时刻显著增多,周末放松趋向于常规化。 (中国旅游报记者 李志刚)
《2022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及2023年发展预测》(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第15号)内容概述
2022年旅游市场活跃度有所下降,起伏不定,处于调整阶段,旅游行业活跃程度、经营者信心指数、游客满意度等多项数据呈现下滑态势,政府扶持措施和经营主体探索为稳定旅游领域整体状况提供了有益支持。2023年既是深入实践二十大精神,以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促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起步期,也是通过文化赋能旅游、旅游彰显文化,推动文旅产业深度整合的攻坚之年。新政策推行后,二十国游等出入境措施调整,减轻了疫情对旅游经济的冲击,春节期间旅游市场的兴盛确立了行业迅速复苏的基本趋势,预计全年旅游市场将呈现稳定起步、逐步上升并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2022年市场景气下探,国内旅游跌至疫情以来新低
2022年新冠病毒持续传播,全年各地加强管控,民众外出意愿降低。全国旅游经济综合指数(CTA-TEP)全年处于临界点之下,各季度得分分别是95.60、97.82、85.59、99.32,季度平均值为94.58,比2021年减少了8.64。民众外出意向的平均水平是86.73,和前一年大致相同。旅游商人的信心度在连续三个季度里都低于一个标准界限。
2015-2022年国内旅游景气及居民出游意愿指数(季度)
2022年国内旅游客流量为25.3亿,较上年减少22.1个百分点,比2020年回落12.12个百分点,与疫情前相比回升至42.1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2.04万亿元,较上年下降30个百分点,比2020年减少8.5个百分点,与疫情前相比恢复至30.7个百分点。全年预计入出境旅客总数为4630万,较上年降低4.8个百分点,与疫情前相比回升至15.5个百分点。
2012年-2023年旅游市场主要指标趋势
2022年整体游客评价指数为80.52,维持在令人满意的状态,不过较上年降低了2.37个百分点,这标志着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疫情管理措施引发游客体验呈现随机性特征,当地生活方式展示不够多元,新兴旅游项目开发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游客评价的降低。
2013至2022年期间,按季度统计的全国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信息,其资料源自中国旅游研究院针对游客满意度所开展的重点调研工作。
旅游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但面临一些阻碍,旅游消费展现出几个明显的变化,消费行为倾向于提前安排,更愿意选择离家近的目的地,消费的分布也更加广泛。
2022年疫情时常出现,到年底地方管控措施加大,显示出高层稳定基层严控的情况,中央和政府继续执行动态清零的基本策略,大都市和新兴城市的防控措施比较精确,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管控要求逐步提高,旅游业的恢复进程在基层遇到更多阻碍。全年省级和市级旅游经济内部循环效果显著,本地旅游、邻近地区旅游、近郊旅游等短途出行倾向依然明显,旅游消费的民众基础优势大于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观察前三十位的旅游吸引地和客源输出地名单可知,重庆、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热门旅游吸引地,城市旅游活跃程度较高。灵活的防疫措施,比如精准防控,即便在上海、广州等地出现周期性疫情,游客外出和接待游客的规模依然维持着比较突出的状态。
2022年市域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排名
出行选择集中在周末及法定假日等适宜旅游的时段。2022年7个假期全国旅游人次大约占全年总量的42.35%,旅游收入大约占全年总量的35.23%。假日期间,选择1到3天时间旅游的人较多。新兴的旅游偏好促使游客的支出从传统的食宿交通观光购物娱乐等方面,转向了户外装备和游戏工具等非传统旅游项目,其中冲锋衣桌游飞盘等装备和玩具类商品销量领先,出行前的开支持续增长,旅游开销的范畴变得更为广泛。
人们不断寻找新的旅游方式,消费场所不再局限于风景地,而是转向城市中的生活区域,旅行者更加在意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现场感受,追求简约而有深度的体验,集体出游和夜间活动也变得流行,冰雪相关的旅游项目增长迅速,消费地点慢慢从以前的著名景点扩展到有历史感的街区,商业区的休息场所,以及城市内的公园等公共场所。
当前,个人可支配的时刻与生活区域的概念正在逐渐淡化。居民们的空闲时刻在不断增加,每逢周末放松身心已成为普遍现象。2022年,城市住民在平日、周末及节假日的放松时刻,较之2019年非瘟疫时期均有不同层次的提升:周末的增幅最为显著,是城市住民放松的重要时段,节假日的增幅相对较小,每日放松时刻分别增长了1小时36分钟、85分钟。全年统计显示,2022年城镇居民休闲时间达1522.4小时,农村居民为1511.1小时,二者均较2019年疫情前有所增长,分别多了289.3小时和365小时。
城乡居民休闲时长(单位:小时)
根据客流动向分析,“本地人游览本地”的现象正在重塑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省内旅游占比高达八成以上。省际间旅游活动多发生在邻近省份之间,客流量会随着地理距离拉大而逐步减少。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的百条关键省际旅游线路中,八十一条线路涉及的是相邻省份之间的旅游往来,仅有十九条线路连接的是相隔较远的省份。区域间省际旅游接待份额里,东部区域接待省外游客数量最多,占比较高达到33.28%,从排名靠前的流出和接待省份分析可知,人口数量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影响力正在增强。
2022年各地区接待外地游客占全国总数份额,依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大数据监测结果统计
2、旅游产业景气不及预期,企业积极自救展现内生动力
住宿市场结构出现领先者优势持续增强的现象。依据国际酒店排行榜,国内酒店企业名次逐步提升。尽管近三年我国住宿业投资增速有所放缓,行业酒店总量和客房数量增幅不大,但顶尖酒店集团体量有所扩大,市场差距进一步拉大。从投资回报表现来看,行业活跃度跌入新的低迷期。2020年住宿业投资比上一年减少了0.8%,2021年则增长了6.63%,然而到了2022年,全年企业表现未能达到年初的设想,这一年成为住宿业历史上亏损最为惨重的一年。
风景与场景的结合,正逐渐构成旅游景区、主题公园以及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新趋势,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青睐。疫情期间,人们更倾向于短途旅行,频繁进行休闲活动,并且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消费,这些已成为假日旅游市场的主要特点。随着场景与风景的深度融合,旅游景区和目的地的建设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北京杜威中心举办的梵高与莫奈的光影艺术展,嘉兴的歌斐颂巧克力主题小镇,蚌埠的禾泉山庄景区,上海春秋的建筑文化体验项目,城市特色微旅游线路,还有春秋集团新推出的春野秋梦露营套餐等。这些并非传统观光地,而是全新消费空间,旅游目的地乃至整个旅游行业正经历消融与重塑,注重文化带动和技术支持,根据消费端需求来界定旅游目的地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走向。
旅游服务提供商遭遇了疫情爆发后最为艰难的一年。与主要业务面向线下的旅游服务提供商相比,在线旅游平台(OTA)的业务恢复情况略好一些。携程集团旗下的乡村旅游品牌携程度假农庄,已经先后在安徽、河南、新疆、江西等省份和地区建立起来,累计接待的游客已经遍布全国三十个省市。同程集团购入云南红土航空股份,同时获得地方财政支持,以湖南航空品牌重新投入市场,是国内少数掌握航空公司资源的旅游公司之一。马蜂窝侧重地方旅游,围绕“旅游与社群经济”理念,实施了一年之久的“周末邀请出行”计划。飞猪平台近期增设“奇特旅程”板块,每期介绍小众景点的游览方式。
支持措施从保障基本转向促进提升,各个地区纷纷借助旅游方面的便利来稳固基本消费群体
2022年,旅游业迎来了疫情以来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显著推动了产业恢复进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多项举措,在税收方面实施减免退政策,缓解企业负担;在金融领域推行降费贴息贷款措施,增强资金支持;在消费层面启动扩大促进吸引计划,刺激市场需求;在就业方面落实稳定补充延缓政策,保障人员稳定。这些政策组合拳有效降低了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显著提升了盈利水平,为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2022年1月1日到11月25日期间,国务院及其相关机构陆续公布了四十份与旅游业紧密关联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内容主要涉及文化传承、产业进步、服务提升、乡村建设、能力强化、疫情应对、风险管控、休闲活动以及户外健身等多个方面,整体上可以归纳为三大方向,分别是帮助行业渡过难关、激发旅游市场活力以及培育旅游产业成长。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经由整体规划、文化与旅游结合、旅游便民、科技支持、跨部门合作等全方位措施,促使公共服务从仅供特定人群使用转变为面向所有人开放,扩大了游客与本地居民共同享受旅游公共服务的范围。
2023年旅游市场预期乐观,预计全年“稳开高走,持续回暖”
2023年春节假期旅游市场表现强劲,是2020年至今最出色的春节旅游季,为全年旅游经济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第二季度旅游市场有望实现预期增强和供给改善的双重提升,夏季旅游有望全面恢复,相关避暑旅游活动或将接近甚至超越疫情前同期的规模。2023年,国内旅游客流量大约为人次,较上一年增长约80%,大致回到2019年水平的76%。同年国内旅游总收入约元,较上一年增长约95%,大致回到2019年水平的71%。全年入境和出境的游客总数有望超过人次,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一倍,恢复到疫情之前的31.5%。
二月份二十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又公布了《二零二二年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以及《二零二二年全国旅游景区门票预约大数据报告》,我们会继续留意。
终审:王佐政
复审: 王猛
初审: 陈乔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