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糕点大赏

日期: 2025-09-17 00:05:59|浏览: 3|编号: 13399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南京

小吃

大赏

糕点

南京人食糕的历史悠久

自隋唐为始就有“花折鹅糕”“梅檀糕”等名品。

宋朝时,糕点的种类变得丰富起来,包括“小甑糕”“五香糕”“粟糕”“蜜糕”“蓬糕”等等,制作工艺也更加精巧繁复。

元时,糕“称斤两而卖之”。

明代,糕点品类更加丰富,又增加了“芡实糕”“炒米糕”“松黄糕”“衺馅凉糕”这些新品种。

清朝时,糕点种类繁多,制作原料多样。用糯米、粳米、小米、麦子、高粱、玉米、山药、菱角、黄豆、绿豆等粉类做成的糕点很常见。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多次提到,比如软香糕、鸡豆糕、粟糕等。另外,《新都游览指南》中谈到松子糕是用白松子做的,吃起来甜而不粘牙,还带有清香味,其中评事街大同茶食店产的最为出色。杨心佛写作的《金陵十记》中提到:龙门街那边的雪园茶社售卖的千层油糕,口感极为松软又带有适度甜味,风味颇为独特。

茶 糕

茶糕属于南京地方小吃,据传得名于当地茶客品茗时享用,这种点心在明朝便已广受欢迎,城中各处常见走街串巷的商贩,手持竹板叫卖茶糕。

茶糕是用米粉制成的,这种米粉要求非常细腻,必须借助钢丝细筛才能筛选。准备时,先在蒸笼屉上铺上湿布,然后均匀地倒入米粉,用工具刮平表面。接着,在米粉上撒上一层薄薄的白糖。随后,再覆盖一层米粉,将蒸笼放入蒸锅中,利用隔水的方式蒸制。只有当蒸屉下方的沸水蒸气开始大量升腾时,才可以取出茶糕。品尝这种茶糕时,会感受到其口感细腻、甜味适中,质地软糯,非常美味。

现在,城里镇上售卖茶点的小铺子已经为数不多了,不过,作为一款传统的早餐食品,它依然是众多上班族早晨会挑选的点心。

方 糕

以前,南京居民在冬至前后会制作方形糕点,这种糕点发音与“高”相近,象征着万事如意,所以每逢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这种甜点。

方糕以糯米为原料,需要先将糯米进行清洗,然后摊开让它干燥,接着放进石臼,通过石锤不断捶打并筛分,直到变成粉末状。接着将粉末倒入专门设计的木模里,这个模具表面雕刻着“福”“禄”“寿”“喜”这类寓意美好的图案或文字,用来制作糕的形状。制作完成后,将模具翻转过来,放在蒸屉上,用旺火蒸大约十五分钟就可以食用了。

2014年南京第二届青奥会国际贵宾宴席上,曾有一款名为“金陵茶香方糕”的点心,它混合了糯米特有的甜润口感和抹茶粉独特的清新气息,味道十分令人满意。

重阳糕

另有一种糕点,在重阳节时会插上三角形的小旗子,因此得名“重阳糕”。《金陵岁时记》记载:“重阳旗,用五色纸条编织成图案,里面夹着‘令’字……大家争相庆祝重阳节。”所以,食用重阳糕就象征着重阳登高活动。

制作过程是将糯米粉与大米粉依照特定配比混合均匀,再通过筛子过滤,内部夹入馅料,表面点缀红绿丝,随后用旺火蒸约十分钟,然后把蒸屉翻转取出糕体,切成块状并撒上白糖。当重阳糕的馅料选用红枣和栗子时,这种糕点便称作“早立糕”,它蕴含着“希望早日独立、事业进步”的美好祝愿。

豌豆糕

豌豆糕属于立夏时节的传统食物,根据《金陵岁时记》的记载,立夏这天,人们会让孩子坐在门槛上吃豌豆糕,这样就能避免中暑。

豌豆糕呈灰黄色,制作过程如下,首先把豌豆清洗干净,然后煮熟焖透,冷却后倒在平板上,让它自然风干,最后切成小方块状即可完成。

马蹄糕

每到中秋时节,桂花香气四溢,这时马蹄糕便开始上市了。在各个街道和巷子里,尤其是在夫子庙附近,总能见到小贩们用正方形的玻璃盒子装着马蹄糕,他们一边叫卖一边吆喝“卖马蹄糕,卖桂花马蹄糕……”以吸引路人购买。

马蹄糕以糯米和粳米粉为主要原料制成。需要将这两种粉与白糖和少许清水混合均匀,静置一夜,次日清晨用圆形木制蒸屉隔水蒸熟,然后倒到案板上,用布包裹起来反复揉搓,切成小块,再搓成细长条,最后在表面撒上一层薄薄的干桂花,便制成了香甜宜人、软糯又不失弹性的马蹄糕。

梅花糕

金陵梅花糕因别致的风味和亲民的价格备受食客推崇。它最初的外形像一朵怒放的栀子花,上边宽阔下边窄小,呈现花瓣状,后来有人将其改成圆形的海棠造型,因此也称作海棠糕。再后来,又从海棠形转变为如今的花瓣似梅花的样子。

制作梅花糕需要用到一种六边形的模具,这个模具里面有很多梅花形状的孔洞,上面大下面小,准备时先在孔洞里涂抹上植物油,然后倒入稀薄的面粉糊,接着放到炉火上面,等面粉糊变干的时候,在糕点表面均匀地撒上“小元宵”,同时用青红丝、松子仁、糖桂花和葡萄干进行装饰,刚从炉子里取出来的梅花糕,外皮香脆可口,里面馅料滚烫,小元宵口感软糯,给许多南京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甑儿糕

甑是古时候用来蒸食物的器具。卖甑儿糕的摊位很特别,这边放着盛米粉的容器,那边有小小的火炉,还有个圆滚滚的小锅盖,热气从盖子中间冒出来。糕点蒸好后,会从木塞处弹出来,因为这个现象就有了“甑儿糕——屉顶屉”的谚语。

甑儿糕一直依照传统方式蒸制,这种方法导致出产数量不多,进而造成经济收益不佳,所以在当前的餐饮行业中非常罕见。

年糕

据传说,年糕由春秋时期的伍子胥首创。后人为了纪念他,采用糯米制作年糕,这种做法一直传承到现在。

六合区冶山镇刘唐庄位于苏皖接壤地带,每户人家都保留着制作年糕的惯例。当地惯用的制作流程是,先把糯米和大米按照五比一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用古井的水浸泡五个小时,接着摊开让它风干,最后将其研磨成粉末;紧接着将磨好的米粉边加入凉水边充分揉和,并过筛处理;随后在蒸屉的模型里铺上干净的布,倒入米粉,用小木棍压紧并刮平表面,放进蒸屉蒸上十五分钟就可以取出了。刚做好的年糕味道香甜且口感软糯。当地民众把这种正方形模样的年糕叫做“四合年糕”,象征“新春佳节时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聚集,共享天伦之乐”。

你最喜欢吃什么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