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半世纪的香港手造饼店:老味“新香”历久弥新

日期: 2025-09-24 01:11:29|浏览: 1|编号: 14003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香港一家手作饼店迎来五十周年纪念,传统风味融合创新元素,依然吸引众多食客,焕发持久魅力。

作者 戴小橦

天色未明,“新香冰厅饼店”的后厨已经弥漫着面食的香气。早上六点店铺开门,刚制作好的点心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将第一批顾客吸引进来。趁着等待面包制作完成的间隙,店主江仁忠和店主娘许丽敏坐在靠近厨房的座位上,与中新社记者进行了交谈。当被问及早上的忙碌情况时,两人非常配合地表示,制作面包只是常规工作,而中秋月饼销售期间才是真正的繁忙时段。

江仁忠戴着眼镜,身材高挑,话不多,是第四任掌门人,不过他并非创始家族的直系后裔,今年才刚开始经营这家店。

这家名为“新香”的店铺,最初由姓詹的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于葵涌石荫邨开设,主要经营面包、各类唐饼,并且出售自家手工制作的月饼。到了2016年,由于缺乏继承者等缘由,店铺被转手他人。今年二月,该店再次发布转让信息,江仁忠与他的配偶在听闻此事后,决定亲自接手这面老招牌,希望能够避免老店就此关闭。

江仁忠与许丽敏起初从事的是零售行业,进入餐饮领域完全是初次尝试,他们坦言起步阶段十分艰难,每天从清晨六点持续工作至深夜十点,仅是旁观学习与亲身实践便有天壤之别。许丽敏还动员了经营餐饮的父母加入家庭事业,她强调一旦决定承担起这份责任,就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责任重大,既要复制经典味道的难度,又包含对老字号不灭的眷恋。“新香是老街邻的歇脚处”,江仁忠和妻子二人选择让“新香”的标志全部留存,当然还有中秋亲手制作的旧式月饼。

这些完全手工制作,当场加工出售。追求的就是食材的新鲜口感。上午十点整,做饼的师傅阿诚开始忙碌起来,他先把发酵好的面团和准备好的内馅分别揉成细长条,“饼皮要重六十五克,内馅是一百三十五克,必须分毫不差才行”,阿诚一边说明,一边迅速将称量好的面粉和馅料捏成圆球状。

和面、包制,用手小心抹平,封口朝下置入模具紧压,清脆一声响,月饼顺利取出,整个过程全靠手工操作。诚哥师傅讲,唯有亲手才能体会饼的实在形态,如此制作的月饼才蕴含情感、充满暖意。

采访过程中,点餐的呼喊声持续不断,江仁忠和许丽敏十分忙碌,连喝水都顾不上。当记者开始提问时,常来的顾客们纷纷围拢过来。一位老顾客表示,自己在店里已经吃了五十年,最初是独自一人,后来带着儿子,如今曾孙已经十八岁了。八十一岁的周荣每天上午都会到店里喝茶,他说自己就是喜欢这里的氛围。周荣认为,新香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店里的老邻居们就像他的亲人一样。

新香这个地方,类似周荣这样的原住民很多,每逢喝早茶的时候,他们都会按部就班地前往常去的座位,先要一杯温热的茶水,再配上一份传统点心,接着便和旧相识们闲谈起日头下的新鲜见闻。

这股香气源自往昔,却不能永驻旧时,依照旧式手法开发新式品类,依然会带有昔日的陈旧气息。传统的坚守不可动摇,创新的步伐不能放缓,如今点心种类已增至原先的两倍,都是依据食客的喜好而设计。看到大家饮食越来越注重健康,偏爱少糖、滋补的风味,品牌方近期推出了陈皮豆沙口味的点心,起初有些不确定老顾客是否适应这个新口味,结果发现大人小孩都很喜欢这个创新。

后厨的烤箱发出沉闷声响,江仁忠再度来到厨房的那个角落,弓着背,拿起手边的小刷子,对着刚脱模的月饼来回涂抹,他正在给月饼着色,他要给全部的月饼刷两次蛋液,不能刷得太快,要等第一层蛋液略微变干后再刷第二层,否则字迹会化开。(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