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人吃了二十多年的
尤其 8月以来,
宜芝多开在地铁站里
和街边的门店消失了一半,
关店数量达70多家!
究竟是什么原因
让这个已经来上海21年的
台资烘焙品牌也撑不住了?
宜芝多地铁游泳馆店贴出关店告示。
1992年
台岛烘焙师出身的蔡秉融在上海创立了“宜芝多”品牌。
那个时期,上海台资烘焙行业迎来了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克莉丝汀”“85度C”等知名品牌也相继崛起。
1999年
美罗城在地下部分开设了首家宜芝多门店,紧接着在1999至2010年这段关键时期,这家连锁品牌逐步进驻了上海众多核心商业区。
2016年
宜芝多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达成了名为“百店计划”的战略合作意向,此举有力推动了宜芝多在上海区域的网点开设进程。
接下来宜芝多百分之七十五的营业收入都源自于位于地铁站的网点,地铁网点数量高达一百零五家。此外还有传言称:在上海,凡是能够换乘的地铁站几乎都能见到宜芝多的门店。
而这,也为宜芝多今日的落败埋下了伏笔。
今年
由于病毒传播,宜芝多两个多月时间于上海关闭了七十多家分店,现存店铺数量仅为疫情爆发之前的半数。
宜芝多创始人、总经理蔡秉融坦言 ↓
宜芝多经营状况在疫情中受损严重,特别是在2月到4月这段疫情最厉害的时期,地铁站客流量锐减,几乎完全没有收入。5月份开始逐渐恢复营业后,地铁站的人流虽然已经回升到之前的百分之七十,不过购买意愿还是不高,原因是大家戴着口罩,行色匆匆,很少有人进店消费。
“地铁店因合同到期”
是上海宜芝多各处地铁站门店
关停通知中给出的关店理由
但 真正的原因
在于 因疫情导致
收入锐减造成的资金链紧张
其实
不止宜芝多
上海人记忆中的那些
老牌面包店也在
逐渐失去竞争力
...
马哥孛罗
全部关店
8月17日,新华路上最后一家马哥孛罗偃旗息鼓、停止营业。
有传言称,马哥孛罗停业是因为经营者年龄偏大,同时缺乏合适的后继者,而且经营者不希望品牌落入他人之手,因此决定彻底结束这家店铺的经营。
克莉丝汀、可颂坊
门店锐减
早年间业内名气最大的克莉丝汀,分店数量从鼎盛时期的九百到一千家,下滑至四百多家。
主打法式甜点风格的 可颂坊,在沪的店铺数量也在减少。
新侨
门店所剩无几
“老字号风味”新侨,在上海的门店数也已经所剩无几。
这些上海人记忆中的味道
在 如今面包店竞争激烈的魔都
纷纷大规模关店
不免让人觉得可惜~
新生代消费群体
更偏爱现烤现卖模式
当前,主导市场的购买群体是九零后、九五后这些年轻消费者,他们特别在意身体健康,全麦面包这种食品很受欢迎,里面包含有五谷杂粮、坚果之类的健康食材。
从食品制造企业冷藏运输车辆运送的面包,其新鲜度口感会有所减弱。
近些年,喜茶和奈雪的茶主打“茶饮搭配烘焙食品”,星巴克则侧重“咖啡搭配烘焙食品”,这一趋势在市中心众多这类混合餐饮店铺排长队现象中得到印证;此外,部分新兴面包店在推出新款式时,善于运用社交平台制造轰动效应,通过线上宣传引导消费,再到线下门店体验,这种做法是传统面包店在市场推广上有所不足的……
没有香味
怎能勾起消费者的食欲?
顾客偏爱即时烘焙的食品,这主要是因为其新鲜特质,同时,“气味营销”在商业推广中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宜芝多将分店设于地铁站中,由于空间条件的制约,仅能提供预先包装的糕点。因此顾客无法感知到“馥郁的奶油香气”以及“天然的麦粮气息”。
而在那些新一代网红店,大多采用了现场烤制:
石窖面包门店内有专门的石窖炉,面包需发酵7小时;
制作一锅老鸡蛋糕,从搅拌蛋液到最终完成,总共需要六十分钟,而制作一锅桃酥,则要耗费四小时之久
喜茶以及“奈雪的茶”的门店内部,烘焙的气味、果汁的气味、花草的气味相互融合。
没有香味,怎么能勾起消费者的食欲,从而形成消费动机?
那么
你现在还会去光顾
这些老牌的面包店吗?
你觉得它们
遭遇”滑铁卢“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