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台湾品牌败走大陆市场,一年闭店十分之一,一手好牌为何被它打烂?

日期: 2025-10-17 20:10:09|浏览: 1|编号: 15660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在中国大陆区域收缩规模,年度内关闭了十家分店……这个昔日的“星巴克”主要竞争者,为何持续走下坡路?

关店潮来袭

最近,台湾的连锁咖啡烘焙公司85度C的董事会突然宣布,会大量关闭在中国大陆经营状况不佳的分店,预计一年内要关闭的店铺会超过四十家,这是近五年来最大规模的调整动作。这也表示85度C在中国大陆的店铺中,会有超过十分之一要停止营业,目的是为了控制损失。

企业说明,此举意在应对内地餐饮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购买力不旺的情况,打算借助改善店铺布局和调配资源,来提高经营效能。

据消息,这次变动涉及店铺的关闭,或许还会导致供应环节和支援部门的结构发生相应调整。

根据资料可知,85度C在中国的制造网点分布为“一个主厂加三个副厂”:核心加工基地位于江苏省昆山,另外在福建省、广东省以及浙江省杭州市均设有辅助生产基地。鉴于部分销售网点数量减少,企业将相应地缩小配送仓储体系,以此实现经济效益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目标。

就区域分布而言,今年上半年江苏的店铺数量最多,达到了134家,上海的店铺有119家,福建的店铺为109家,然而安徽、北京、天津、山东、四川、重庆等地的店铺数量都很少,仅有零星几家。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85度C将来或许会撤离华北、西南等局部市场,集中力量于华东、华南这些有利的区域,目的是降低损失。

经营状况报告揭示,名为美食-KY的企业(85度C的控股公司)在上半年度内,于大陆地区的营业活动产生了大约两亿新台币的赤字(折合为人民币约四千六百万元);倘若不进行经营模式的修正,预计到2025年,该地区的亏损金额可能会攀升至超过四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九千三百万以上)。

85度C在大陆的经营,2021年仍然能够实现盈利,不过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就出现了亏损情况,2024年亏损的范围进一步增加,去年亏损金额达到了将近4亿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大约是9300万元)。

85度C在中国大陆的业务近两年急剧滑坡,不再像从前那样贡献丰厚利润,反而成了影响公司整体表现的不利因素。为了控制损失,公司不得不采取大刀阔斧的措施,包括大量关闭门店并对供应链进行重组调整,这被视为85度C为了扭亏为盈而采取的必要手段。

事实上,不仅限于85度C,近期不少台湾餐饮企业都在重新审视在中国大陆的经营规划:例如台式烧肉乾杯在上半年度内关闭了7家位于内地的分店,这一数量约占其内地总店面的三成;王品集团在内地的分店数目也从去年同期的100家减少至85家,通过采取审慎措施来守护有利润的业务据点。

85度C面临的门店纷纷关闭的现象,实际上是这家公司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的集中显现,并非偶然事件。

拉胯的管理

85度C,这个源自台湾的平价咖啡烘焙品牌,在2004年创立后,一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以“优质咖啡大众化”为策略,85度C在台湾地区一度市场份额超过星巴克,成为当地本土连锁咖啡的领先者。2010年,其母公司美食-KY带领85度C在台湾证券交易所实现挂牌交易,利用金融市场的支持迅速扩大店铺网络规模。

紧接着,85度C着手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2007年,85度C正式进入中国内地,于上海建立了首个分支机构。其后凭借核心配送中心配合统一化运营体系,85度C在中国各地快速扩张,门店开设步伐曾异常迅速。到2014年岁末,85度C在中国内地的连锁店累计数量已经超过475家。

迅猛发展期间,85度C在中国内地显现出运营上的不足之处。创始人吴政学明确指出,85度C在中国内地经营得力的方面在于店铺开设迅速,以及收益提升迅速;而经营欠佳的方面在于管理层面,并承诺会聘请经验丰富的人士提供支持。

2013年,谢健南受聘担任85度C大陆区总经理,他拥有连锁餐饮背景,计划推行委托经营模式,旨在快速扩大公司规模。根据现有资料,谢健南制定了相关方案,预计若进展顺利,85度C将在2013年底左右于大陆地区开展委托加盟的初步尝试。当时,85度C在大陆已经经营着324家直营店。

最后,第一个委托经营网点于2014年11月设立在杭州,85度C开始实施在中国大陆的连锁扩张方案。

不过那位声名显赫的职业经理人最终没能达成最初的目标,由于推行新计划的阻碍和经营指标的紧逼,他上任仅一年多就无奈离开了,一位行业内部人士讲述说,谢健南履新之后因为85度C的销售额下滑被总部“夺权”,由监事李定中接替他担任中国区总经理职务

谢健南针对流言表示,他当时依然掌握核心权力,持续推动与大陆地区的合作框架,明确指出和大陆本土那些已经形成规模的烘焙公司相比,85度C正逐渐显露劣势

但是,过了一个月零几天(2015年4月),餐饮-KY就公布通知,谢健南调任公司高级顾问,行政主管位置由公司发起人吴政学本人直接负责。这样,谢健南“声势浩大地到任、低调地离开”的情节就此结束——需要指出的是,谢健南离开工作的时候,85度C在中国大陆开设的店铺已经接近500家。

在这番内部动荡之后,85度C减慢了在中国大陆拓展市场的步伐,转而注重提升自身经营能力。

当时,85度C表示公司主要关注内部团队的协作与人才的培养,一方面稳步提升自身团队的素质,另一方面对业绩不达标的店铺进行停业,之后会根据情况开设业绩较好的新店。

但是,市场并未给予85度C太多缓和时机。2015年左右,部分精明的顾客便对这家早先备受瞩目的品牌产生了距离感。85度C在中国大陆的扩张步伐显著减慢:高线城市网点接近饱和,转而向中低线城市开拓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先前高薪聘请自肯德基等外资快餐的职业店长纷纷离职,因为他们看不到更广阔的前景,而公司内部迅速提拔的“自己人”则逐渐成为门店的中坚力量,这一做法虽然节省了人力开支,但那些仓促培养的人才反而进一步扩大了他们与经验丰富的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

迷失的85度C

85度C的命名依据是“咖啡在85度摄氏度时最为美味”,不过在中国大陆地区,多数顾客将它视为一家常规的面包糕点铺,而不是专门的咖啡厅。

一位前任高管表示,关于85度C的运营策略,在台湾地区,该品牌更侧重于售卖咖啡,烘焙产品作为辅助;而在内地市场,经营重点则完全不同。这种情况造成85度C无法精准锁定目标顾客群体,店内访客年龄跨度极大,从老到少都有,因此难以塑造出稳定且忠实的核心顾客群。

与此同时,85度C在大陆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台湾地区,85度C曾经直接与星巴克竞争;但在大陆市场,它真正的竞争者并非星巴克这类大型咖啡连锁企业,而是克莉丝汀、面包新语、好利来、巴黎贝甜等本土和外资的烘焙连锁品牌。这些竞争品牌在大陆市场经营多年,很多通过加盟方式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展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相比之下,85度C早先的领先地位已经逐渐减弱。

再说,目前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型连锁品牌也售卖价格实惠的现磨咖啡,而且它们的门店遍布范围远超85度C。要是烘焙商品算是85度C经营的根本,那么它面对的竞争者就更多了,各家商品类似程度很高,85度C没有充分展示出自身独特的卖点。

纵观该领域,2007至2011年堪称内地烘焙连锁崛起的关键阶段,85度C在此期间登陆本土市场可谓天时地利。然而时至今日,该品牌内地网点仅达五百余家,如此规模未敢恭维,实属进展缓慢。

非常可惜的是,在发展最关键的时刻,85度C没能建立起独特的品牌特色和形象,更未能依靠这个优势吸引并稳固大量的忠实客户群体。

历经二十多年时光,85度C体验过初创阶段的迅猛发展,也承受了市场趋于饱和和策略失当带来的挫折。面对不断减少门店的现状,这家公司所谓的转机,重点不在于关闭多少家店,而在于保留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